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10月21—27日是全国肛肠病防治周。专家指出——
健康饮食+合理运动 从源头预防肠梗阻
□ 衣晓峰 科普时报记者 李丽云
视觉中国供图

    “急性肠梗阻已成为急性阑尾炎和急性胆道疾病之后的第三位急腹症。”10月23日,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结直肠外科群力院区普外一科副主任朱跃坤教授介绍,从去年10月到现在,仅在一年的时间内,他的医疗团队就收治了170余例肠梗阻病人。

    早期诊断困难,容易延误救治

    肠梗阻是指肠腔内大量粪便、气体等内容物滞留和淤积,不能正常排出体外。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或排便。“肠道炎症、术后肠粘连、肿瘤、嵌顿疝等是导致肠梗阻的‘幕后推手’。”朱跃坤说,肠梗阻早期诊断困难,容易延误救治,部分患者因病情延误可引发肠穿孔、肠坏死、毒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

    在被确诊为肠梗阻后,首要目标是打通梗阻,并纠正梗阻所致的水电解质紊乱、感染中毒等,常规的措施有禁食水、建立静脉通路、胃肠减压和抗炎防感染等。

    粪菌移植,使肠道功能重现活力

    在新疗法、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粪菌移植”的概念已逐步进入大众视线,并有望成为人们战胜消化道疾病的“生力军”之一。朱跃坤解释,粪菌移植就是将健康人粪便中有益的微生物群植入患者的胃肠道,以重建遭受破坏的肠道微生态环境,让益生菌失而复得。

    事实证明,粪菌移植已被尝试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及腹泻的治疗中,对麻痹性或假性肠梗阻等动力性小肠梗阻的治疗也获得了初步效果。这是因为“坏”细菌容易在梗阻近端扩张的肠管中大量积聚和过度繁殖,会扰乱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多样性。而粪菌移植的目的,恰恰在于帮助人们调整失衡的菌群,使肠道功能重现活力。

    降低肠癌风险,从源头预防肠道疾病

    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肠梗阻患者都是由于肠癌、肠粘连、巨结肠等因素诱发的。“尤其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更容易患肠梗阻。”朱跃坤强调,要从源头预防肠梗阻,就需要做好定期体检,预防相应的肠道疾病。“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较高,需要特别注意。”

    朱跃坤说,北方地区冬季漫长、寒冷,人们习惯大量食用高脂食物储存热量,以抵御严冬,但高脂饮食容易让肠道黏膜发生炎症。同时,过度摄入高脂食物,还会促进肝脏分泌出更多的胆汁,这些胆汁会代谢为胆汁酸,过多的胆汁酸、固醇环经过细菌作用后会生成致癌物,给结直肠癌的发生创造环境。此外,在入冬之后,室外天寒地冻,不适宜长时间户外活动,人体肠道蠕动减慢,也容易使排便不畅,继而带来包括结直肠癌、肠梗阻在内的各种肠道疾病。

    朱跃坤认为,在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高脂辛辣刺激食物、确保体内足量粗纤维摄入的同时,还应提倡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养生保健方式。硏究证明,咖啡、鱼类,以及维生素D、阿司匹林、纤维素、叶酸等均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的患病率,可适当补充。除此之外,还需同步矫治习惯性便秘,保持大便通畅,及时排除体内毒素。

    “运动能将肠癌的危险降低一半。通过经常性的运动、适度体力劳动、健步或园艺等休闲活动,能使人们远离肠癌的侵袭,减少由此而发生的肠粘连和肠梗阻等疾病。”朱跃坤强调。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