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属于易上火体质,家里常备有梨,也喜欢尝试不同的口味。安徽的酥梨、河北的雪花梨、辽宁的秋子梨、山西的黄梨、河南的孟津梨、甘肃的冬果梨、四川的雪梨、新疆的库尔勒梨,甚至是欧美国家的西洋梨,都曾经甜蜜过我的味蕾。
人类对于甘甜的渴望,源于我国西南部一种个小、酸涩的东方梨,一步步变成我们想要的口感和模样,并且形成了较大差异的栽培种群。梨树因此成为我国继苹果、柑橘之后的第三大栽培果树。
梨树是典型的自交不亲和物种,也就是说,在梨树的花朵里,雄蕊上的花粉,落在自身柱头上时,花粉不能正常萌发,无法完成受精作用,因而不能正常结实。不仅如此,梨树的同一品系内异株花粉间,也不能受精结实。这些特点使得梨的杂合度非常高,品种资源间存在着广泛的基因交流和遗传重组。所以,梨的遗传背景以及“族谱”,是很难厘清的。
但这一点儿也不妨碍我们喜欢吃梨。作为老百姓,我吃得最多的梨,大概是是一种名为雪花梨的品种。后来查了资料,得知这种梨产于河北赵州,和当地的赵州桥一样,是一个很有名望、让人受益的存在。据说秦汉时期,雪花梨就被选作贡品进贡朝廷,乾隆皇帝称它“大如拳,甜如蜜,脆如菱”。一口咬开金黄色有点点小雀斑的果皮,即刻露出似雪如霜的果肉,脆嫩香甜,汁水四溢。咀嚼时有一种轻微的颗粒感,这是梨区别于苹果、香蕉、柑橘等水果特有的口感,是它体内的石细胞团在提醒你,可别吃到果核哦。
石细胞团是梨果里质地像沙子一样粗糙的厚壁细胞组织,颜色也比其他部分深一些。这种细胞团的作用,一来保护种子,二来起到支撑作用。
大家喜欢吃梨,除了汁多甘甜,还有一个原因是梨拥有滋补止咳的功效。将“梨”字分开,即是“利木”,梨树被称为“利树”,还有个正能量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赵县大部分老百姓患有咳嗽,咳得地动山摇,用尽各种办法都不起效,多人相继故去。王母娘娘受玉皇大帝之托,带着一棵树苗,变身一位老妇人来到此地,把树栽好,告诉大家吃这棵树上结的果子,就能治好咳嗽。人们依言而行,咳嗽果然痊愈。后来,人们纷纷从这棵树上剪枝扦插,从此这里的人们再也不受咳嗽折磨了。人们觉得这种树对老百姓有利,就叫它“利树”。再后来,仓颉造字时,看它是果木,便在“利”字下加了一个“木”字,“梨树”一名因此而来,树上结的果子,自然叫作“梨”。
东汉末年,梨因为一个人、一个美德故事而有了别样的存在感。这个故事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孔融让梨”。从此,每每看到梨树或吃到梨,许多父母便趁机教导子女要谦让。
我国最早记载梨的古籍是《诗经》:山有苞棣,隰有树檖。翻译一下就是:高高的山上有茂密的唐棣,洼地里生长着如云的梨树……《诗经》的成书年代在春秋中期,所以,春秋时期被认为是我国梨树栽培的最早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