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教学生做科普,离科学更近一步
□ 杨多文

    科普中国创作大会暨2023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年会期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简称专委会)承接了“用好科普资源 助力教育‘双减’”论坛。今年又值科普教育先驱者王绶琯院士诞辰100周年,作为王绶琯院士科普教育事业精神的实践者,专委会将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在队伍建设、作品创作、科普活动等方面有所作为,服务于中小学老师“教学生做科普”工作,助力“双减”条件下的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事业。

    练就一支科普劲旅

    2006年,以中国天体物理学奠基人王绶琯院士为主任的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开始在北京6所试点初级中学开设以“教学生做科普”为核心思想的科普教育课程,即校园科普活动。结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该活动成为初二年级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在方法上有不同于常规的两个特点。其一,它是一种专门设置的科学素质课程,“以育为主,寓教于育”,有别于常规科学课程的“寓育于教”;其二,它从“教学生做科普”着手,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孩子们自主寻求科学知识,通过理解如何学会、掌握科普知识,以及如何表达、讲解科普知识,从而自觉地走近科学。

    2010年,王绶琯院士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张冬梅、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教师李伟精选了6本科普辅导材料,编写了《教学生做科普——校园科普活动资源》,着重介绍活动的辅导方法和经验,供开展同类活动的同行参考。2017年,在王绶琯院士的感召下,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领导的关怀下,在全国各界朋友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了专委会,王绶琯院士为此还专门对科普教育给出了言简意赅的定义:“科普教育是指运用科普的手段达到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的目的,作为学校教育有益的补充。”

    如今专委会已走过7个年头,在王绶琯院士开辟的科普教育大路上不断前行,已成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旗下的一支科普劲旅。

    为科学教育当好参谋

    作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与教育领域对接,又直接面向学校和学生群体的专业委员会,应发扬王绶琯院士所倡导并身体力行地教学生做科普的优良传统,发挥人力、平台和内容优势,励精图治,为中小学校做好学生科学教育“加法”当好参谋和后勤。

    首先,专委会委员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各类场馆、出版传媒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等,拥有优质试验装备、教育场馆、教育基地、传播载体和生产场所等,可为社会大课堂提供必要的平台资源和多学科人力资源。专委会可发挥这些人力优势和平台优势,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内容资源,配合学校开展校园科普活动,在用好社会大课堂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其次,专委会许多个人会员来自各类企业,还有不少企业团体会员。专委会应发挥企业会员的主观能动性,与企业科协建立互助互动关系,引导企业发挥品牌文化和能工巧匠的独特作用。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自信自立技术产品体验”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在生产生活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鼓励中小学生勤于探索、勇于实践,体悟劳动精神、钻研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

    再次,专委会主要骨干力量来自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些专家学有专长且具备相当的社会活动能力,对所在单位诸如专业设置、人员情况、试验装备等了如指掌。专委会应该注意发挥他们的桥梁作用,协助中小学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质科技资源,引导科技工作者研究和参与科学教育,协同组织科学夏令营、冬令营等,为科学实践和科普研学活动等提供有力保障。

    第四,专委会应组织力量针对科学教育“加法”所需内容,配合学校制作线上“科学公开课”“家庭科学教育指导课”等科学教育资源;发挥平台作用,通过开展征文、评奖等措施,引导会员创作适于中小学生阅读或观看的科普读物、科普视频和科普影视作品等,不断丰富科学课、科学教育场所资源库;针对如何教学生做科普,组织开展学术征文、学术沙龙、论坛等活动,通过脑力碰撞,扬长补短,不断夯实科普教育理论基础,丰富科普教育经验积累。

    第五,专委会应发挥科普讲师团的作用,持续开展科学精神和科学精神进校园活动。专委会协助学校建立“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组织创作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科普作品,为学校读书角、图书架、书报亭充实科学家故事图书,深入开展科学家故事阅读推广;协助中小学举办科学家故事分享会、科学家肖像画展览、主题班会、读书征文、演讲朗诵、科学家精神演讲报告会等多种活动,推动形成阅读交流科学家故事的浓厚氛围。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