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25日 星期五
保护海南长臂猿,“餐桌”是关键
□ 赵序茅

    “柏家渡西日欲落,青山上下猿鸟乐。”这是当年大文豪苏东坡被流放海南时描绘的场景,其看到的“猿”,极有可能是海南长臂猿。

    独立物种,仅分布海南热带雨林

    作为中国特有的濒危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只分布在海南的热带雨林中。目前全球仅存40余只,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

    海南长臂猿是中等大小的长臂猿,雌雄差异明显,乍一看还以为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其雄猿通体黑色,头顶有直立冠状族毛,雌猿为金黄色,头顶是黑色冠斑。

    关于海南长臂猿,其科学命名是由外国动物学家完成的。1892年,英国动物学家菲尔德·托马斯根据来自海南的一件标本,将其首次定名为一个新种——海南长臂猿。

    由于海南长臂猿与其他黑冠长臂猿种群在形态、毛色、鸣叫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其分类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将它归为西黑冠长臂猿,或是东黑冠长臂猿。直到1996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等人,通过测定粒线体DNA控制区序列,确认海南长臂猿为独立种。

    亟待保护,目前仅存40余只

    海南长臂猿曾经是一个庞大的种群,分布广泛。据历史典籍《桂海虞衡志》和《岭外代答》记载,长臂猿广泛分布于海南岛各处的森林中。

    但是,在海南长臂猿命名后不久,难觅踪迹。199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南长臂猿的数量为4群19只。到了2003年,仅残存13只。之后,随着国家保护力度加强,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从13只增长到了2013的23只。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海南长臂猿有40余只,种群总体呈稳定增长态势。即便如此,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造成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破坏和人为捕杀。另外,由于海南长臂猿本身繁殖能力低,对栖息地的要求极高,一旦遭到猎杀,其种群恢复极为艰难。

    海南长臂猿种群如何实现快速恢复?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濒危动物重要途径。根据中山大学范朋飞团队十几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海南长臂猿保护区自建立以来,虽然保护区内核心区的森林流失率低于周边缓冲区,但其内部依然发生着森林资源的流失,由此造成一半的海南长臂猿种群在这些保护区或管理区内消失。

    究其原因,虽然划定了保护区,但海南长臂猿活动区域内仍存在人为活动,比如种植豆蔻等经济作物,这大大降低了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质量,不利于其种群的恢复。

    高达八成,食物以果实为主

    长臂猿的生存离不开食物。范朋飞研究团队经过两年的观察研究表明:海南长臂猿以果实为主,取食的果实来自79种植物,全年食果比例高达85.08%,它们对果实的依赖远超过其他长臂猿。研究为海南长臂猿的保护提供了新思路,保护和恢复长臂猿保护区的“餐桌”,或是提高保护效果的重要途径。

    此外,在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中,樟科植物是最为丰富的树种之一。过去为了恢复长臂猿的栖息地,大量种植樟树。但研究发现,樟科植物对海南长臂猿的取食贡献非常低,仅有1.59%,樟科植物的种植并不利于长臂猿种群的恢复。

    (作者系兰州大学生态学院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