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视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强调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希望院士专家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贡献。回信中,总书记点明了科普的重要价值、科普的参与主体,并对科普的内容形式提出了期待。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是多方面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如何通过科技推动创新发展,总书记在2016年科技三会上也给出了回答:“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离不开科普的高质量供给,而高质量科普供给取决于科普人员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对科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以及转化为被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语言和呈现形式的能力。因此,人才是高质量供给的前提和保证。以院士专家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他们深耕于各自专业领域,具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对科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开展科普具有天然的优势,能够保证科普内容的权威可靠性,同时实现科学内容的高效科普转化。通过以“科学与中国”为代表的院士专家们数十年来的示范引领,以及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认识到了参与科普的重要价值意义,参与科普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新时代下,需要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从体制机制上畅通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的路径,并做好条件保障,发挥好院士专家的凝聚辐射效应,壮大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的队伍,提升高质量科普供给的人才规模,生产出更加优质丰富的科普内容。
实现高质量科普内容持续供给并取得让公众喜闻乐见的效果,仅依靠科技工作者群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提升高质量科普供给的人才规模,还需要提升高质量科普供给的人才种类,形成多样化人才队伍。
当前,大多数科技工作者的主责主业是科技创新,对传播的渠道形式和方式方法具有深度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的人数不多,整体上缺乏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锻炼,也比较难适应当前媒介环境的快速变化和传播秩序的不断重建过程。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需要不断探索,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然而,从时间分配和专业基础等层面考虑,这对很多的科技工作者来说都是比较难做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将传播环节交给专业的“创作者”和“传播人”,搭建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者+媒体传播者等多方协同的多样化科普人才队伍,能够更好地优化“科普作品”,从而达到理想的科普效果。
当然,无论是保障高质量科普供给的人才数量还是人才种类,都离不开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参与科普的“原动力”, 因地制宜、因才施策,给予科普供给环节不同人才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和发展空间,才是高质量科普内容持续供给的关键。
做好人才保障工作,让科普人才“强起来”“动起来”,合作渠道 “通起来”,方能让全民科学素质“提起来”,创新发展水平“升上来”。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