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4日 星期五
“绝不经见”话官窑
□ 杨兴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宋代官窑粉青釉碗。视觉中国供图

    瓷承华夏

    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官窑瓷器出土文物较少,窑址并未完全发掘,因此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然而,我们尚可通过博物馆馆藏的极少传世官窑瓷器,窥见其独特的艺术风采。

    官窑的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官窑,泛指专为皇家烧造瓷器的民窑窑口。这类窑口因精湛的制瓷工艺,以及精美品相为官府和皇家赏识,成为专门纳贡的窑口。如唐五代越窑,宋代定窑、汝窑、耀州窑等,都曾作为官窑为皇家烧造瓷器。严格地说,它们不能称为官窑,应叫“贡御窑”。

    狭义的官窑,则指皇家自置窑烧造的窑口。南宋顾文荐《负喧杂录》记载:“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根据年代,可分为北宋汴京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官窑形成有一段佳话,相传宋徽宗赵佶不满当时贡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于是将汝瓷及开封董窑等窑口的生产技艺进行结合改良,并融入自己的设计理念,在东京城(今河南省开封市)建立窑口,并亲自指挥工匠烧制他设计的瓷器,北宋汴京官窑就此诞生。

    因南宋官窑器型“承袭旧制”的缘故,故两宋官窑器型基本类似,包括以笔筒、笔洗、水盂、水注为代表的文房用品,以瓶、尊、鼎、炉、觚、簋等为代表的祭祀用具。与北宋汴京官窑不同的是,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还生产以碗、碟、洗、罐、棋为代表的日用瓷器及娱乐用瓷。官窑瓷器底部常有官样字印,以区别于民窑瓷器。

    除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窑址于20世纪被发掘出来之外,北宋汴京官窑始终没找到窑址,加之其传世器极少,艺术特征鲜为人知。如清代学者陈浏在《陶雅》中感慨:“宋官窑者绝不经见,世人罕能识之者。”

    官窑瓷器的工艺特色

    宋代是中国陶瓷艺术发展最为兴盛的时期,北宋、南宋官窑充分吸收越窑、汝窑、钧窑、定窑、耀州窑等历史上著名窑口的工艺特色,生产技艺得到极大的提升和发展。生产流程与其他瓷种大致类似,可分为原料制备、成型、施釉、烧制等多个环节。进一步细分为泥釉料制备、轮制成形、放置阴干、坯体精修、一次烧制(素烧)、素坯上釉、二次烧制(釉烧)等环节。

    官窑能成为宋代“五大名窑”的关键,在于其淳朴的造型设计和独特的釉面艺术表现形式。

    从造型上看,官窑多以商周及汉代青铜器、金银器为摹本进行设计,具有体型小巧、线条简洁、古朴纯真的特点,且胎体纤薄细腻。由于应用场合的独特性,使得官窑聚集了大量在当时技术最为熟练的窑工,且选用的陶土、釉料皆为上品,又毫无成本控制,因而成就了宋代最为独特的瓷器。

    从釉色上看,官窑的常见釉色有天青、粉青、灰青、大绿等,釉质多肥厚、乳浊感强且常有各类开片。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升瓷器品质和名贵性,北宋汴京官窑釉内特意掺入了黄金、玉粉、宝石等名贵原料,瓷釉在自然光下熠熠生辉,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艺术效果,与宋汝窑瓷器釉内添加玛瑙有异曲同工之妙。相较之下,南宋因国力衰微,皇家烧造瓷器无法像北宋年间考究,其品质也无法与北宋官窑相媲美。

    彰显宋代独特的理性文化

    宋代以文立国,以仁治天下,构建了有别于前代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加“文治”的政治模式,从而提升了文人士大夫的社会权利和社会地位,也因此促进了他们的人格修养,形成了崇尚自然的艺术文化特色。

    宋代理学思潮的兴起促使宋人皆以儒家程、朱理学观念为导向,倡导理性复古的礼文化,追求自然、和谐、包容的文化理念。官窑瓷器是专为皇家烧造的瓷种,不仅用于日常,还承担着皇家祭天等庆典活动的重要任务,因而在设计上精益求精,并带有明显的文人士大夫审美倾向。这种倾向折射到瓷器造型及釉面艺术风格上,便形成了清新雅致、古朴稳重的特点,简洁也就成为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

    官窑瓷器的精美得益于宋代高超的制瓷技术,可对于北宋汴京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的工匠们而言,他们的职责是生产出能够满足需求的瓷器产品。但对于宋官窑瓷器而言,其体现的自然和谐、返璞归真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才是其能够受到宋代文人及现代人们所喜爱的根本原因,也使得宋官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系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工学博士)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