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4日 星期五
张家界秀山组首现盔甲鱼类新物种

    科普时报讯(记者陈杰)7月1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首次在湖南张家界地区茅岩河镇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秀山组中,发现了盔甲鱼类新物种眼镜蛇大庸鱼,揭示出大庸鱼科更多的原始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

    盔甲鱼类是只在中国和越南北部志留-泥盆纪地层中出现的一种土著性“甲胄鱼类”,作为现生有颌脊椎动物亲缘关系最近的无颌类祖先之一,在解剖学上很大地促进了人类对有颌类及其关键特征起源的理解,如颌的发育起源、中耳的鱼鳃起源和人类四肢的鳍褶起源等。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早期鱼类游泳速度演化的理解。

    此次研究团队发现的眼镜蛇大庸鱼,在系统分类上属于盔甲鱼亚纲大庸鱼科大庸鱼属,是目前发现的大庸鱼科的第三个新物种,也是我国秀山组发现的第一个盔甲鱼类化石。

    志留纪秀山组在我国华南地区分布非常广泛,以盛产无脊椎动物化石“秀山动物群”而闻名于世。秀山组的沉积环境指示了水体进一步加深,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无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天堂,可能并不适合盔甲鱼类的生存。眼镜蛇大庸鱼在秀山组的首次发现则打破了这一传统认识,表明大庸鱼化石已经从溶溪组上部延伸至秀山组下部,并分化为新的物种,指示了温塘组合具有更长的地层延限。

    此外,研究团队在眼镜蛇大庸鱼的头甲背面还发现了一对保存完好的小孔,这对小孔正好位于内耳附近第二中横联络管的正前方,可能是大庸鱼内耳内淋巴管的外开孔。研究表明,此前科学家在奥陶纪阿兰达鱼类化石中发现所谓的“松果孔”,实际可能是成对的内淋巴孔。这表明,脊椎动物开放的内淋巴管系统早在奥陶纪就已经出现,并且代表了脊椎动物的原始状态。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