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为北大博雅塔。 上图为通州的燃灯塔。 视觉中国供图 |
在北京大学静谧的未名湖畔,坐落着一座名为“博雅”的中式宝塔。作为北大建筑的神来之笔,它与未名湖一起绘成了北大校园中最负盛名的地标。有人这样比喻:如果说未名湖是北大的明眸,那么博雅塔就是它多情的瞳仁。
塔是一种来源于佛教的传统建筑,中国自古有“塔寺合一”的传统。可是,北大校园里无寺也无庙,为什么要在校园里建一座塔呢?塔的外形又为何要仿照通州的燃灯塔呢?
博雅塔原本是一座水塔
1919年,北京汇文大学、通州华北协和大学、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联合组建了燕京大学,决定在西郊海淀区设立校址。燕京大学在1952年的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撤销,其文科、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则从沙滩红楼迁址到原燕京大学的校园——燕园,也就是今天的北大校园。
1921年,海淀未名湖一带成为燕京大学新校址,但当时北京自来水厂尚无能力供水到海淀,无法解决全校师生的生活用水问题,燕京大学校方于1924年7月在未名湖东南的小土丘处掘成水井一口,水井深约55米,“水质清澈,水源丰足,喷水高出地面十余尺”。水井掘成后,需要相应建造一座专用的水楼,以用来平时蓄水、提升水位,实现自流输送的功能。
为了使水楼的外观能与校园整体环境及未名湖的风景相协调,校方决定把水楼设计成宝塔型外壳。1925年,燕京大学邀请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和一位前清内务府的工匠师分别设计一款水塔的样式。墨菲的设计是仿照玉泉山上的玉峰塔,前清内务府的工匠师设计的是更“胖”些的楼阁式塔,当时的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还想设计一座“纯然西式的水塔”,但这3款迥然不同的设计方案都被燕京大学校方舍弃了,最终选择了通州的燃灯塔作为仿建的原型。
仿建原型通州燃灯塔不同凡响
佛塔是中国古建筑中造型最为丰富的类型之一。作为具有3000年历史的古都,北京佛塔的数量虽然没有准确统计,但至少有几百座。其造型除了有楼阁式、密檐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等几种佛塔的主要类型外,还有其他许多样式。那么,为什么通州燃灯塔能够得到燕京大学的特殊青睐,在众多的建筑蓝本中竞出呢?这不能不归结于燃灯塔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燃灯塔全称为“燃灯佛舍利塔”,是为了珍藏燃灯佛的舍利而建。这座塔有几处不同凡响的地方:首先,它是北京最古老的塔,始建于南北朝的北周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比北京城中辽代的天宁寺塔还要早几百年。其次,它也是北京最高的古塔之一,此塔为八角十三级的密檐式实心砖塔,高56米,仅比北京最高的天宁寺塔矮1米多。另外,此塔悬挂铜铃之多也为世所稀有,共有2248枚。塔身上所嵌的砖雕、灰塑神像也非常多,共424尊,而且样式丰富,神态各异,惟妙惟肖。
但燃灯塔最为人熟知的还是它与大运河及通州城的关系,它坐落在通州古城北端、京杭大运河主航道北起点之上,与杭州六和塔、扬州文峰塔、临清舍利塔,并称“运河四大名塔”。在漕运作为沟通南北经济大动脉的年代,大运河上舳舻千里、万舟骈集,很多漕船和商队都是以这座燃灯塔作为导航标志的。即便在几十里以外的漕舟商船上放眼北望,也能看到燃灯塔高耸凌云,这就意味着船队离通州不远了,千里行程便有了一个停泊的彼岸。因此,燃灯塔成为通州古城的地标和象征,清代王维珍写的“一支塔影认通州”遂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北大的博雅塔虽然是仿照通州燃灯塔建制,但不同于燃灯塔的是,博雅塔是中空的,塔内有台阶,可以拾级而上,在北京城还没有高楼大厦的时候,登顶向东方瞭望,可以清晰地看见通州的燃灯塔。一对美丽的姊妹塔遥遥相对,写下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段佳话。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