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07日 星期五
阿斯巴甜致癌?代糖食品还能吃吗
□ 范志红 阮光锋

    连日来,一种普遍存在于各种无糖食品和饮料中的甜味剂阿斯巴甜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在本月宣布它“可能致癌”。不少人担心:阿斯巴甜是否安全?添加代糖的甜食、果脯蜜饯还能吃吗?代糖饮料还敢放心喝吗?

    阿斯巴甜是什么

    阿斯巴甜是1965年出现的一种人工合成甜味剂,主要由L-苯丙氨酸和L-天冬氨酸(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成分)构成,可以像蛋白质一样在体内被快速吸收,不会积蓄在体内,而且天冬氨酸可被人体直接利用。

    阿斯巴甜的热量很低,是蔗糖的1/200,但甜度是等量蔗糖的200倍。因为热量低、甜度高的优势,阿斯巴甜在很多饮料和食品中都有应用。比如,无糖可乐、口香糖及很多无糖食品中,都常见其身影。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允许阿斯巴甜用于饮料、乳制品、果冻、膨化食品、口香糖等几十种食品中,允许每千克使用量在0.3―4.0克之间,也有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

    阿斯巴甜只是甜味剂中的一种。其他常用合成甜味剂还包括三氯蔗糖、甜蜜素、安赛蜜等。糖的替代物中,还有糖醇类甜味剂,包括几十种糖醇,如木糖醇、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等,它们是天然存在的甜味物质,通过发酵或氢化的方式来大量生产。还有一类比较“天然”的甜味剂是甜叶菊苷、甘草苷等天然草药中的甜味剂。所以,阿斯巴甜“可能致癌”,并不波及所有的甜味剂。

    阿斯巴甜是否安全

    从安全角度,目前国际上很多健康组织和监管机构,包括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欧洲食品安全局、世卫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都对阿斯巴甜进行了广泛的评估和研究,普遍认为它在合理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除了苯丙酮尿症患者不能食用含有阿斯巴甜作为甜味剂的食物外),并不会致癌。尽管围绕阿斯巴甜对健康的影响,数十年来争议不断,但相关研究难以令人信服,因此各国管理机构至今未禁止使用阿斯巴甜。

    以JECFA明确的每日可接受摄入量为例,成人每天每公斤体重可最多摄入40毫克阿斯巴甜。以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计算,按最大允许添加量计算,他每天要喝12罐甜饮料才可能带来健康损害。因此,公众无需过于担心。

    此外,从成分上看,阿斯巴甜是由L-苯丙氨酸与L-天冬氨酸催化制成的一个二肽,并含有一个甲酯,且在体内迅速水解为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和甲醇这三种成分。因为甜度非常高,它在食品中的实际用量很小,所以在体内产生甲醇的量也很小,达不到引起毒害的程度。相比而言,很多人用水果加糖来制作“水果酵素”,或者自制果酒,产生的甲醇量要高得多。

    如何看待IARC的致癌物分类

    被IARC列入可能致癌物的名单,并不一定等于绝对不能吃,或者“吃了就要得癌症”。按照IARC的分类,1类是“确定的人类致癌物”;2类包括2A类(对人类很可能致癌)和2B类(对人类可能致癌);3类是不太可能致癌的物质。

    实际上,多种食物中含有IARC所列出的1类致癌物,有些食物本身就被列入1类或2A、2B类致癌物,但并未被禁止销售,很多人还是会食用。比如,含酒精饮料中的酒精被列入1类致癌物。但是世界上多数人仍会经常或偶尔享用含酒精饮料。

    亚硝胺类物质也是确定的致癌物。加工肉制品,如肉肠火腿、培根咸肉,多少都会含有亚硝胺类物质;海米、干贝、虾皮、鱼干之类干制水产品,天然含有微量亚硝胺类物质,但人们还会经常食用这些食物。

    烧烤食物、油炸食品中苯并芘之类的多环芳烃物质,也是确定的致癌物。炭火烧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致癌物,但人们仍然兴致勃勃地吃炭火烤串。

    丙烯酰胺现在被纳入了2A类,即很可能的致癌物。只要把含淀粉的食物烤到发黄,都会产生丙烯酰胺,但谁不爱吃表面烤黄的面包、烧饼、水煎包、锅贴、煎饺子、烤馕之类美食?薯条、薯片、黑糖、锅巴、油条、饼干、烤制咖啡豆等,也都含有丙烯酰胺。

    此外,中式咸鱼在2012年被列入1类致癌物名单,亚洲传统泡菜被列入2B类名单。在2018年,加工肉制品和红肉也分别被列入1类和2A类致癌物名单。当时,各国肉类产业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后来发现消费者还是照吃不误,并没有因此远离牛羊肉等红肉、肉肠火腿之类的加工肉制品。

    甜味剂还能放心摄入吗

    如果你以前吃含阿斯巴甜的食品和饮料,还是可以适量吃的,当然不要吃或喝得太多。

    全球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允许使用阿斯巴甜,包括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日本、韩国等,这足以说明它在合理范围内还是安全的,不必特别焦虑和担心。

    目前,允许使用的甜味剂约20种,比如赤藓糖醇、甜蜜素、安赛蜜等,可以替代的有很多,你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无糖食品和饮料。

    如果你希望无糖食品和饮料帮助减肥,那就不要抱有期待。减肥的关键是控制总能量的收支平衡,如果吃无糖食品、喝饮料,大口吃肉也不运动,想减肥也不太可能。

    因此,倘若说甜味剂有安全问题,并不等于直接大量吃糖更安全,与其纠结哪种甜味剂更安全,不如少吃甜食、少喝甜饮料,断掉对甜味的过度迷恋。

    如果你真是偶尔为之,或者确实一次数量很少,那么无论是喝代糖饮料,还是喝加真糖的饮料,都没有多大关系。

    (第一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营养健康系教授,第二作者系中国互联网辟谣平台专家委员会成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