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9日 星期五
一支塔影认通州
□ 彭 玲
视觉中国供图

    非遗文化之窗

    “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寻着清代诗人王维珍的《古塔凌云》,我来到了北京市通州古塔畔。

    一出通州北关地铁站,就望见了那座古塔——燃灯塔,当地人索性直呼“通州塔”。碧水之畔,花木扶疏,古塔就置身在西海子公园里,一身素颜,超脱天际。通惠河、大运河流淌在古塔身畔,古塔俯瞰着天光云影,就像昔日俯瞰着河畔众生。

    仰看燃灯塔,它是如此高大挺拔,瘦劲刚硬,又是如此美妍精致,夺人心目。塔高13层,密檐实心,不可登临。塔基须弥座呈莲花形,塔身砖木结构,八角八面,双束腰,每面多嵌精美砖雕,下腰置二龙戏珠,上腰设三壶门,各角雕力士披甲顶盔。塔身雕有424尊神像,有披铠甲执剑者,有着袈裟合掌者,有慈眉善目者,有凶神恶煞者,皆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燃灯塔檐角悬铜铃2248枚,大者2斤,小者1斤,风来,铃声丁零,清脆之声不绝,听之涤心荡魄。

    燃灯塔修建于南北朝北周时期,1400多年历经风雨,多次重建和修缮,现在看到的宝塔,是1985年修缮完工的。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燃灯塔并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从此由市级文物跻身“国宝”行列,文物部门为其划定“保护圈”,因塔施策,制定了保护和利用规划;同年,燃灯塔维修保护工作竣工后,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了3D建模,在塔身周围不同位置,采用投射光的方式,为其提供光源,让其“容光”焕发,成为通州区的新景观。

    燃灯塔初建有许多美丽传说。据说塔下有古井一眼,深不见底,一条大铁链自塔基直垂井下。传说井下拴有一条白龙。白龙曾于河中兴风作浪,春天将水全部喝干,使得两岸庄稼枯死,夏天又将水吐出,酿成洪灾。百姓苦不堪言,为保家园,年复一年,掘井筑堤不止。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终于感动玉帝,遂派下天神,为百姓建宝塔,以燃灯佛的神威,将白龙镇于塔下。塔建成八角八面,为的是消除八方之灾。为使塔顶明灯万世不灭,有足够油源,因此建成13层,每层有一个油库,可使油不尽,灯长明。

    传说还有多个版本,都与通州水势汹涌、灾害频繁有关,不管是恶龙、巨鳌、还是黑鱼精,都被宝塔镇住了。宝塔镇河妖,不仅给了当地百姓精神的安抚,也给了南来北往商旅生命的航标。

    燃灯塔建在大运河畔高峻处,虽只有56米高,相对高度却达到了近百米,成为通州的地标建筑。晴天丽日,在50里外就能看到它高高的塔尖,上面的铜刹,折射出太阳光辉,熠熠生光,这塔影,这光亮,给无数人的心灵带去了平安抵达的愉悦。

    据记载,漕运发达时期,通州运河每年要承载2万多艘漕船,运送官兵12万人次,连同商船共3万余艘。这些官船商船民船从南向北,一路风雨颠簸,向着京师进发,当他们看到塔影的那一刻,怎能不欢呼雀跃。正所谓“一支塔影认通州”。看到宝塔,就到通州了。通州到了,京师就要到了。

    这一路,经过了细雨敲窗,烟水迷离,经过了琼英飞舞,旋落旋消,经过了古渡垂杨,寂寞寒鸦,终于到站了。风浪里的颠簸终于告一段落,眩晕寂寥的行程终于告一段落。漕运官兵、船家水手、商客举子、游子贩夫是这样来的,明朝徐霞客是这样来的,清朝纪晓岚是这样来的,押运400艘漕船的河南粮盐道李钧是这样来的……他们看到塔影,无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今天,我看见运河里的天光云影,仿佛看见扬帆破浪的船影,听见远古传来的惊呼:“快看,燃灯塔,通州到了。”

    原来,燃灯塔,永远把此情此景镶嵌在了运河的历史画布上。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