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9日 星期五
展览常看常新 做强科普阵地
□ 王渝生
2000年,李政道到中国科技馆参加青少年科普活动。右起张玉台(时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李政道、王渝生。(图片由作者提供)
行胜于言
马国馨
院士篆刻

    余生趣潭

    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回忆23年前,2000年5月,中国科技馆二期新展厅正式对外开放,我从中国科学院调入中国科技馆任馆长。2006年5月,中国科技馆新馆隆重奠基,之后我离任。算起来,我在中国科技馆馆长岗位上工作了整整6年。这6年,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科技馆人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常设展览是中国科技馆最主要的科普阵地,是科技馆的核心。为了保证常设展区常新,我们主动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合作,联合开发了环境保护、信息技术、清洁能源、汽车与安全等新展区,坚持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相结合的原则,很好地保证了展品的科学前瞻性和科学普及性。

    专题展览具有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形式灵活、反应迅速等特点,是常设展览的有效补充。我在中国科技馆工作的6年内,先后举办或承办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专题展览,努力把国内最新科技成果、科技人物、社会热点呈现给观众。

    在2000年的世纪之交,中国科技馆隆重举办了“回顾与展望——20世纪重大科技成就和21世纪科技发展前景”和“世纪辉煌——诺贝尔科学奖回顾展”大型展览,这两项专题展览气势恢宏,内容丰富,吸引了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以及100多名两院院士、数百名科学家和广大公众前来参观。后来李政道还到中国科技馆参加青少年科普活动。

    2002年,配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技馆举办了别开生面的“中国古典数学玩具展”,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文俊院士亲自向参观的中外数学家和公众作讲解。

    2003年,全国抗击非典疫情,打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疫情发生后,中国科技馆经过多方努力,迅速向有关单位和部门征集了救护车、血液病毒灭活仪、呼吸机、防护服、封闭担架和可视电话等医疗设备,向观众推出了防治非典的小型科普展览,从技术装备这一侧面再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依靠科学、战胜非典的情景。随后,中国科技馆与北京市卫生局、中国人民解放军302医院、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举办“征服瘟疫之路: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科学历程”展览。

    2003年神舟五号遨游太空之后,中国科技馆在航天热潮下,及时举办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展、“火星交响曲”大型科普展览、“星宇探索之旅——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科学与应用科普展”,还把神舟五号返回舱搬运到展览大厅,一时间,返回舱、太空服等实物引起轰动。“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朱光亚、杨嘉墀、周光召、彭桓武和航天员杨利伟、聂海胜、翟志刚在中国科技馆与观众见面。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和日本首位宇航员、日本未来馆馆长毛利卫也前来参观了神舟五号返回舱。

    2004年,中国科技馆承办的“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篇——大自然的警示与启示展览”大型科普展览,以500多幅照片和数十个标本,直观、形象地宣传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2005年,配合国际物理年,中国科技馆成功举办了“穿越时空的物理之光”大型科普展览和“爱因斯坦:宇宙大匠”大型图片展。

    2006年,在全国科普日主会场举办的“节约能源,你我共参与”展览,通过科普剧以及60余件互动型展品,向观众普及节约能源的知识,成为主会场的一大亮点。

    在展览交流方面,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展览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2000年之后继续在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巡展,弘扬了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科学文化,为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作了积极有益的工作。同时,中国科技馆也相继引进部分优秀的国外科普展览,如德国“科学隧道”大型展览、英国“活灵活现的科学”科普展、法国“破解头发的奥秘”展览,等等。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