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7日 星期五
云南探索“六子登科”治理模式
让石漠化荒坡披上绿衣
□ 李耕拓

    3月下旬,我国北方迎来一轮风沙洗礼,多地黄沙漫漫,局部地区出现强沙尘暴。这些沙尘主要来自蒙古国和我国西北的沙漠地带,让人们再次体验了沙漠风沙的威力。沙漠和沙漠化是土地退化、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人们比较了解。但是,在我国和世界上还有一种类似沙漠和沙漠化的土地劣化形式,却鲜为人知,这就是石漠和石漠化。

    石漠化多发生在西南岩溶地区

    人们通常说“沙漠戈壁”,石漠就是戈壁滩,是指布满砾石的荒漠,表面光秃秃,很少有沙土、植物。在世界上,石漠多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中部和东部地势较高的地区。石漠化,亦称石质荒漠化、石山荒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岩石裸露,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简单来说,石漠化地区就是“土瘦、水枯、山穷、林衰”。

    在我国,石漠化多发生在南方石灰岩发达的岩溶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裸露、半裸露型岩溶区,它以贵州为中心,包括广西、广东、云南、四川、重庆、湖南、湖北等部分地区,面积达50多万平方千米。

    石漠化是怎样形成的

    石漠化和沙漠化一样,是全球生态领域的难点问题。它造成地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不仅加重了自然灾害,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威胁加大,还致使耕地丧失,加剧当地贫困,往往被称为区域的“灾害之源、贫困之因、落后之根”,甚至人们的生存也亮起了红灯,一些地方不得不考虑“生态移民”。

    那么,石漠和石漠化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西南地区丰富的石灰岩具有易淋溶、极易流失、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这里山高坡陡而且破碎,相对落差大,为雨水冲刷、地表的侵蚀提供了足够的势能,加上这里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但主要原因还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如不合理的陡坡耕种、大量的植被破坏,特别是火烧对植被的彻底破坏,使这里的水土流失严重。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加大种植力度,开更多的荒、种更多的地,又造成更严重的生态问题。

    石漠化如何治理

    面对石漠化造成的困境,我国经历了从自发、零星的治理,到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的规模化治理过程。20世纪90年代,中科院两次提出推进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建议并得到实施,形成了多种治理模式。特别是贵州科学院研究员苏维词等提出的综合治理模式,就是以流域为单元,通过恢复林草植被,建设畜牧业发展设施、水土保持设施等治理措施,逐步恢复受损的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培植替代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我国石漠化生态修复领域已有大量成功的案例。云南省文山自治州西畴县地处石漠化核心区,近年来围绕“山、水、林、田、路、村”的综合治理路径,探索形成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治理模式,一片片石漠化荒坡披上了绿衣。

    现在,我国石漠化状况呈现出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石漠化土地已实现由本世纪初的“持续扩展”到目前的“面积持续减少、程度持续减轻、生态状况稳步好转”的历史性转变,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全面遏制。但我国石漠化防治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岩溶地区生态状况依然十分脆弱,石漠化防治形势依然严峻,防治工作仍任重道远,不容松懈。

    (作者系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