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讯(记者罗朝淑)近日,在由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主办的第一届感染合作论坛暨首届东方国际感染病学术周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强调,必须把眼光逐渐从新冠病毒,拓展到整个感染病学领域,为应对各类感染性疾病和未来可能发生的疫情作准备。
张文宏指出,1981年艾滋病的首次发现,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一度被忽略的感染病学。但随后20年的时间里,未有大的传染性疾病暴发,感染病学逐渐被边缘化。直到2003年“非典”(SARS)的暴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感染病学才重新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得以重建和发展。即便感染病学的力量得到了一定增长,但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全球现有的公共卫生体系仍然还不具备足够的韧性,力量也不够强大。
“艾滋病、SARS、新冠,三轮世界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事实:感染病学的力量总是在出现新一轮疫情暴发时得到增长,随后逐渐衰弱,就好像感染病学的发展需要疫情注射一支‘强心针’。”张文宏表示,“我们不需要‘打强心针’式的学科提升,而需要常态化提升学科力量,培养一支平战结合、适应未来学科发展的高水平的公共卫生临床队伍。”
张文宏指出,有人预测,未来在人类长寿拓展上会面临两种与免疫力衰退有关的重大疾病:肿瘤和感染,这是对人类健康的终极挑战。他希望,未来的感染病学发展,能融入人类对健康需求的满足。同时,未来要提升传染病早期预警能力、消除传染病,还需要实施多学科、跨领域的合作。
张文宏表示,作为传染疾病防控的主战场之一,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能力面临诸多挑战,为应对挑战,需要建立一个协同创新的平台,以做到早预检和多点触发,建立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早期诊断体系,提高预测预警及防控能力。
会议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发起了基于哨点医院的临床病原微生物网络实验室建设,这一实验室的建设目的是提升重大传染病的预警能力,同时也是为了推动感染病领域临床技术的进步和学术科研能力的提升,助力未来我国的疫情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