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黄河入海口湿地风光(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
□ 江恩慧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4月1日,黄河保护法即将实施。这部法对黄河意味着什么?将为保护黄河提供哪些保障?会给黄河带来哪些变化?
水少沙多是“疑难杂症”
水资源严重短缺是制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对黄河水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黄河频繁断流,使得下游河道基本行洪输沙功能遭受严重破坏。为此,1998年,国家颁布实施《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保障了黄河连续24年不断流,为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下游引黄受水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该办法远远不能满足全面约束和规范黄河流域保护治理各项活动的需求。尤其是,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面对生态本底差、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承载能力弱、沿黄各省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依然存在的洪水风险等突出问题,强调流域系统整体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制定一部综合性法律成为迫切的现实需求。
“一盘棋”共治共理
黄河保护法的出台,强调“一盘棋”共治共理。
首先,突出全流域的系统性治理。规范、约束各方关系和对黄河保护治理产生影响的各类行为,强化黄河流域保护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其次,突出流域水沙协同调控。完善以骨干水库等重大水工程为主的水沙调控体系,采取联合调水调沙、泥沙综合处理利用等措施,提高拦沙输沙能力,为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泥沙问题提供坚实保障。
第三,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强水源涵养区保护、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水土流失防治、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以及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域保护治理,确定黄河干流、重要支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和重要湖泊生态水位的管控指标,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等综合治理,实现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一体化保护与修复。
第四,注重黄河文化弘扬与黄河知识科普。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保护法提出要编制并实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推动黄河文化体系建设,促进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尤其是鼓励开展黄河题材文艺作品创作,举办黄河文化交流、合作、科普等活动,对新时代黄河文化的发展与传播、黄河知识的科普与推广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九龙治水”乱象或将改观
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战略的持续推进,尤其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在防洪安全、水沙调控、水资源配置、生态补偿、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协同性逐步提升。
黄河流经青海、山西、山东、河南等9个省区,在实际管理中各省以及同一省区不同地区,虽然同为流域保护治理的主体,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一部强有力的约束性法律,流域治理与管理条块分割现象普遍存在,“九龙治水”乱象尚未得到根本改善。
黄河保护法明确了黄河流域管理机构作为黄河流域统筹协调工作提供支撑保障的机构,为流域综合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黄河保护法将黄河治理保护和流域系统管理上升为法律制度,强化流域系统治理与统一管理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黄河保护治理的联防联控联治机制,进一步完善黄河流域系统治理的战略配置格局和工程与管理措施。
黄河保护法还明确了沿黄百姓从事与黄河保护相关活动的界限,规定了一系列禁止性措施,对共同参与黄河治理保护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必将有力提升广大参与者保护黄河、爱护黄河的意识和责任感。
(作者系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