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03日 星期五
2022年十大“科学”流言,你信了几个?

    1月15日,“智止流言 探求真知——2022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揭晓。本次活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主办。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权威专家,帮助公众透过流言看规律,培养鉴别流言的科学思维,提高对“伪科学”的免疫力。

    流言1  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更易引发不良反应

    真相:我国目前在持续进行新冠病毒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新冠病毒疫苗不良反应总体报告发生率略低于60岁以下人群报告水平,绝大多数是一般反应,严重异常反应的报告发生率低于百万分之一。与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人相比,未接种疫苗的人患病风险、重症和死亡风险高出很多。这种风险通过疫苗接种可以大大降低。

    流言2  感染新冠“早阳早好”

    真相:尽管感染新冠病毒后,在一定时间内会获得针对该毒株的免疫力,但发生感染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体内的抗体滴度会越来越低,当抗体滴度不足以抵御病毒侵入时,就有二次感染的可能。如果病毒发生变异,二次感染的风险就更大了。当前的新冠疫苗,只能降低感染几率,却不能阻断感染,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善变性。专家表示,即使曾经感染新冠病毒,也还是要做好防护,且感染后再接种疫苗也有必要。

    流言3  感染新冠后会有严重后遗症

    真相:对于新冠感染者而言,有的人临床表现持续时间比较长,比如味觉嗅觉丧失、关节痛、记忆力下降、胸口疼痛、咳嗽等,有的学者把这些称为“长新冠”。专家认为,这些不能将其归类为“新冠肺炎的后遗症”,目前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至少尚没有证据表明有后遗症。

    流言4  喝牛奶、吃大豆会导致未成年人性早熟

    真相:只要是购买正规厂家牛奶,不必过于担心雌激素问题。牛奶中的雌激素一种是奶牛产奶过程中自然分泌的天然雌激素,在牛奶中含量很低,对人体也没有危害;另一种是人为添加的雌激素,我国《兽药管理条例》对雌激素药物有着明确的规定,相关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

    大豆及其制品中含有的“雌激素”是大豆异黄酮,它属于植物雌激素。常吃含有大豆异黄酮的食物,能够降低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发病风险,预防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对改善阿尔茨海默病也有积极作用。

    流言5  热射病只发生在室外

    真相:热射病不是室外“专利”,夏季室外高温酷暑,室内闷热、缺乏通风,都可能导致热射病。热射病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即重症中暑,死亡率极高。降低热射病病死率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避免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的环境、减少和避免中暑发生的危险因素、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避免脱水的发生。

    流言6  打一针癌症疫苗就不得癌症了

    真相:这是一种误读。癌症疫苗是“治疗性疫苗”,而非乙肝、小儿麻痹这样的“预防性疫苗”。一种疫苗,往往只对一种病原体有用。广谱的癌症预防疫苗不现实,因为癌症其实不是一种病,而是很多疾病的统称——患者的癌症其实都不太一样。目前几乎所有在临床试验的癌症疫苗都是“治疗性疫苗”,这些疫苗能够起到抗癌作用,但达到上市还有距离。

    流言7  三重拉尼娜带来“三倍冷”

    真相:“三重”拉尼娜拉是指从2020年开始的连续3个冬季都受到拉尼娜事件的影响,并不是一年一年不断叠加,并不代表气候影响会加倍。我国冬季是“冷”还是“暖”,与东亚冬季风强度密切相关,拉尼娜事件并不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唯一重要因子。虽然拉尼娜年冬季偏冷的概率更大,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出现冷冬。

    流言8  冬奥会比赛项目,天气越冷越好

    真相:低温不仅会带来体感上的寒冷,还会对比赛的成绩和安全性、运动员比赛器械及赛场设施等带来实际影响。比如跳台滑雪是公认成绩最易受天气影响的比赛之一,气温低于-20℃或高于0℃都不适宜比赛。如果气温较低,会让运动员肢体出现僵硬,当气温在-20℃以下或持续极寒天气时,雪质过硬,甚至出现比较厚的冰晶层,运动员落地时很容易摔伤。

    流言9  城市地下水位越高越好

    真相:地下水位过高,同样可能给生产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一些地下水位上升的城市已出现了“奇怪的现象”。2022年夏天,河北省某市就出现了泉眼复涌、机井冒水,甚至有部分小区地下车库出现了涌水的现象。地下水位持续上涨也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在我国北方地区,因为持续日照时间长,地下水位如过高浸漫到地表,经过光照水分蒸发,留下的就是盐渍,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盐碱地。因此,地下水位应维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流言10  展示IP属地会泄露隐私

    真相:平台展示用户“IP属地”,境内只展示到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境外展示到国家(地区),不会再显示出更具体的地理位置信息。IP属地指IP运营商所属省份,指向的是网络接入设备的位置而非人的位置。IP属地信息涉及用户数量庞大,少则几百万上千万人,多则近亿人,属地信息的颗粒度不足以通过省份直接推到个人特定身份。因此,不必担忧展示用户“IP属地”会泄露个人隐私。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