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03日 星期五
语言暴力带来的伤害更持久
□ 田 媛

    人们都希望成为被人喜欢的人,这就首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方式。

    暴力,不仅包括身体上的暴力,还包括语言上的暴力,并且这种行为可能给当事人带来更大更持久的伤害。

    你是否听到过自己或别人的家长说过这样的话:给你花这么多钱补课,还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天天毛手毛脚,真是个闯祸精,家里有你,真倒大霉了。

    人们可能觉得“语言暴力”离自己很远,但实际并非如此。而语言施暴的一方可能从没有意识到,这些话会给训斥的对方造成多大的伤害。事实上,它常常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无形的痛苦,越是亲近的人之间越容易发生。

    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马歇尔·卢森堡提出非暴力沟通模式,并围绕这一主题写了一本书叫作《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主要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不再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而是有意识地去明确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进行沟通,这样才是对自己言行负责的表现。

    当你将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对人横加指责时,对方听后会进入防御状态,使继续沟通变得低效甚至有害。你如果可以区分两者,情况就会大大不同。比如,轮到一个室友打扫卫生而他却没有做时,你可以说“昨天你没有打扫卫生”,而不是说“你真是个懒惰的人”。在心理学中,这种不带批评性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我们称之为情绪流动性。

    有研究表明,许多夫妻因缺乏语言表达技巧,他们无法说出内心深处的感受。我们会在社交媒体上看见大量的女性抱怨自己生气时,男友却完全意识不到,甚至还在打游戏。这其中蕴含了不切实际的幻想,那就是“既然他爱我,那我不用说话,他就应该明白我在想什么”,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不学习怎样表达感受,将会面临更多的烦恼和失望。

    很多语言学家认为,人们之间存在语言沟通障碍的主要原因,就是讲话者不能清晰表明要求。当你明确自己的需要时,如果对话偏离了你的需要,你就可以迅速将它引导回来,避免无效沟通,并且把你的需要说得越清楚越有可能得到积极回应。与此相反,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这时别人的反应通常是申辩或反击,双方可能就剑拔弩张,不欢而散。

    我们似乎极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需要,却善于对他人进行批评,这就导致原本可以轻易解决的冲突变得异常复杂,难以解决。比如,婚姻中双方发生了矛盾,本应各自表达需求,理解对方的需要,但现实中大多数夫妻却固执谁对谁错。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过失设定,将这件事是谁的责任作为讨论的重点,这会引起大量的不良情绪,忘记各自的需求,从而无法找到问题根源与解决方法。

    有研究表明,当你需要对方为你做一件事时,如果在提出请求之后,再加上一句“但是你可以选择做或者不做”,那样会有多出一倍的人答应你的请求。人们都不喜欢被剥夺选择权,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自主感”,给对方更多选择会让对方体会到更高的自主感,减少不悦,这样答应你的几率也就大大提升了。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网络心理专委会委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