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特稿
辞旧迎新,科学跨年无疑是一道最别致的风景。
2022年12月31日,主题为“复兴路上的科学力量”的中国科学院2023年跨年科学演讲开启。这场超过15个小时的科学盛宴,吸引了全网超过2500万人次的网友涌入直播间观看。
除了有豪华阵容的精彩演讲,跨年活动的圆桌论坛环节,还邀请了科普大咖,一起鉴定网络热门科普视频的真假,共议科学知识传播。美人鱼是否真的存在?历史上真的有时空穿越者吗?量子双缝干涉实验真有那么诡异吗?新的一年,就让我们擦亮眼睛,跟随专家,把网络上传得扑朔迷离的“科普”作品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优质内容不必非黑即白
一件曾经进入到欧美博物馆的“美人鱼”标本,引发公众对是否真的存在美人鱼产生强烈的好奇,而看到流量来源的内容生产者们也开足马力,各类或认同或否定“美人鱼”的科普短视频让网友们眼花缭乱,在网络上掀起一股“美人鱼”风的同时,也让公众对这一问题的答案感到更加迷惑。
中国科学院古脊柱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卢静为此专门做了一条科普短视频。她所在的团队用CT扫描发现,这件所谓的美人鱼标本不过是一件由木头、布和金属线制成的手工品,最后从科学的角度否定了美人鱼这种生物存世的可能。“虽然我们幻灭了美人鱼的存在,但这并没有影响人们的热情憧憬,童话中的美人鱼依然还会存在。”
卢静说,网络上有很多制作上很酷炫,也能激发人们美好憧憬和无限好奇心的优质视频内容,其实不一定非要将其定位为“伪科学”甚至是“谣言”。
隔三差五的,一条名为《时空穿越者真的存在吗?》短视频就会被网友翻出来,并重新引发一场讨论。尽管支持方和否定方会吵得不可开交,不过最终也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时空穿越不可能存在,但时间穿越真的可以有!”西瓜视频科普创作达人“妈咪说MommyTalk”周哲说,时空穿越并没有严谨的科学理论来支撑,而宇航员在太空以第一宇宙速度绕地球飞行,每天他的时间其实就会慢0.00002秒,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从科学理论上讲,他确实进行了时间穿越。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曹娟也认为,从《历史上真的有时空穿越者吗?》这一热门视频来看,公众关注的依据并不是以真假或是否有严谨的科学理论支持来判断。“这类半理论半猜想性质的视频内容,公众大可不必太较真,看一看其实也有助于人们保持好奇心。”
知识内容须确保科学严谨
对于一些自媒体内容生产者而言,做一些跟热点、蹭流量的内容其实也无可厚非。但对于科技工作者而言,做科普肯定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要保持科学和严谨的态度。
医学和健康领域就最容易出现伪科学和谣言视频,而且受老年群体“青睐”。
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教育史研究室主任孙轶飞认为,人们在感知这个世界时都是以自我为基础的,特别是在健康方面。“正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关注视角,容易造成医疗健康领域大量谣言和伪科学内容的产生。”
“内容生产者、平台及监管机构必须要明白,对于一些影响力较大,对国家、社会或者个人会产生伤害的内容,还是必须去伪存真。”曹娟表示,对于严肃的知识科普而言,只有真实和严谨才具有价值。
周哲认为,科普内容的真实性取决于内容生产者的态度,只有保证科学的严谨和正确,生产出来的科普内容真实性才有保障。“当然,并不是说内容创作都不能出错,但应做到及时更正。这就需要创作者从自身层面上做好自我约束和监督,来保证所呈现内容是科学、有效和可行的。”
模式创新关乎内容质量
如何在科学和严谨的前提下生产出优质的科普内容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研究员贾阳认为,即便是有好的内容,也需要努力去做模式上的创新,才能把想要传递出去的内容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在这一点上,被称为“玩骨头的人”的卢静,是较早在科普传播模式方面进行创新的内容生产者。为了拍一条时长仅1分钟的鱼头骨科普视频,卢静居然带领团队去吃鱼头泡饼,然后用5个多小时将吃剩的鱼骨拼成一个完整的鱼头,视频一经发布便广受好评,其后拍出来的系列科普视频也更受网友们的青睐,被戏称为“吃”出来的科普。
老年人群体是医疗健康类伪科学和谣言的主要受害者和传播者,但他们其实也很热衷辟谣科普内容。
曹娟认为,谣言其实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传播虚假信息也是人表达情感的一种行为,尤其是焦虑情感。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其实就是一种焦虑,这种焦虑让他们不自觉地信谣传谣。“内容创作者应该去分析这些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创作出优质的辟谣内容,再辅以老年人群体易于接受的传播模式,就能更好地进行知识传播。”
科普是在搭建沟通桥梁
不论是模式创新还是内容创新,科普的最终目的是要让科学知识更深更广地传递给公众,在科学与公众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卢静说,做知识的科普传播,最重要的是要回归到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做科普,特别是科技工作者,做科普的目的是要让公众明白你在做什么,这就需要站在公众的角度来考虑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怎么表达他们才能接受和理解。“其实,知识传播真正要做的就是内容创作者如何跟公众建立最直接的联系,用最适合的方式传递给他们最需要的科学知识。”
周哲也认为,做科普就应该“婆婆妈妈”些,传播知识就是需要不停地去说,而这也正是他将自己的物理知识科普公众号取名“妈咪说Mommytalk”的主要原因。“如何让更多的人能听得懂并听得进这些知识,这是很多做科普的人需要考虑的事。科普工作更多的是搭建好科研与公众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将晦涩难懂的科学术语翻译成公众能听懂的话,让他们知道科学家在做什么。此外科普工作者还需要明白,科普传播其实并不一定是要传播某个知识点,更多的是要传播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