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的科学传播与科普创作”沙龙现场。(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
“中国空间站将建成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太空实验室,高效开展体系化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和新技术试验,不断产出重大科技成果,持续获取综合应用效益。”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研究员、应用发展中心主任张伟在10月31日召开的“基于空间站的科学传播与科普创作”沙龙上透露,中国空间站将开展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空间新技术及应用等4大领域的65个研究计划,包括近千项研究项目。
在这4大研究领域之中,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要深入研究空间环境各因素对生命体细胞、组织、器官等各层次的影响与作用机理,探索人类太空长期生存的健康保障问题,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医疗健康。“特别是空间哺乳动物生命孕育方面,将首次实现地外环境下体外受精和胚胎发育,首次在太空成功孕育小鼠后代。”张伟说。
张伟介绍,微重力物理科学主要研究揭示重力掩盖下物质运动的本质规律,包括微重力流体物理、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和微重力基础物理等方向的研究;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面向宇宙学和天体物理世界科学前沿,推动解决“一黑两暗三起源”等国际公认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开展暗物质与暗能量、宇宙结构形成与演化、星系起源与演化、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与演化、宇宙线起源以及太阳系外行星探测等研究;空间新技术与应用领域要服务于空间站中长期居留和高效运行、太空作业等任务。
航天科普专家、《中国航天报》原总编辑石磊认为,空间站科普工作并不简单,如何平衡科学性和趣味性,以及系统性是需要科普工作者思考的。“以航天科普讲座为例,在有限的时间里,要避免大而全,造成知识碎片化。可以从细节入手,以小问题切入,这样以点概面,才能更吸引听众的专注力,让科普讲座发挥更大效果。”石磊建议。
在谈及为何要将科学家在空间站开展的实验项目进行科普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结合自己的科普经历分享了他的观点。“科研工作者本身就具有学习并传承的职责。空间站是复杂的大系统工程,如何把空间站‘解剖’得清清楚楚,再传播给受众,是需要科研工作者不断探索的。”曹则贤说。
谈及空间站科普的重要性,张伟说:“我们需要将空间应用研究的知识传承给下一代,激发他们的兴趣。未来,国家太空实验需要更多更好的科研项目,这些好的想法多源于青年一代。”
“比如现在听天宫课堂的某位高中生,或许将来他的科研项目就能被拿到太空上去做。”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科普主管张智慧分享道,空间站科普工作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还能助力载人航天事业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