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彦卿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为激发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报与北京市东城区崇文青少年科技馆合作推出“悦读科学”栏目,开辟一片属于中小学生自己的阅读园地。在这里,他们介绍喜爱的科普读物,分享阅读感受,在阅读中增长科学知识,打开探索世界的一扇门。
每当早上起床的“痛苦”时刻,我总会幻想有这样一台机器,唤我起床、帮我穿衣、帮我洗漱、送我上学……想想就觉得那简直太棒了!直到读了被誉为“日本微型小说鼻祖”、日本现代科幻小说作家星新一的小说——《无微不至》,我才改变了想法。
特鲁在2050年的宇宙旅行保险公司工作。今天,又是阳光明媚美好的一天,像往常一样,“智能”温柔地叫特鲁起床。特鲁还在睡觉,于是“智能”从天花板上降下一双手,轻柔地抱起特鲁送进浴室,为他洗漱,帮他洗脸换衣,特鲁很快就被收拾得整齐干净,此时,精美的早餐也已经做好放到餐桌前。当特鲁被自动驾驶的车子送去上班,“智能”又开始把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条。五分钟后,特鲁被安全送到了公司,但人们却震惊地发现,特鲁手冰凉,原来早在10个小时前,也就是昨天夜里特鲁因突发心脏病去世了!
当我随着星新一的笔触,为未来高科技、智能化的生活所着迷,并陷入对特鲁先生的羡慕之时,小说的结尾却给了我一个当头棒喝,这巨大的反转在带给我巨大震撼时,也让我深深地陷入了思考。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大商场、银行、酒店、饭店,随处可见外形萌呆可爱的智能机器人帮忙处理业务;家庭中“小度”“小爱”“天猫精灵”之类的智能机器人,也俨然成为家庭成员一样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便捷。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科技再发达、人工智能再先进,它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没有生命、没有情感,在小说里,“智能”看似把主人照顾得非常好,让主人不用费一丁点的心思,可最后连主人失去了呼吸都没有觉察到,只是模式化、机械化的按照程序完成每天的任务,对人类的生老病死都无从感知。特鲁先生恰恰就是在智能机器“无微不至”的照料下丧失了获救的机会。
人工智能服务虽然很周到、细致入微,但缺乏真正的人文关怀,它的存在仅仅是冰冷程序的设定。或许,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最终也可以从情感角度对人类给予回应,甚至也会像人类一样拥有了喜怒哀惧、七情六欲,那么,这种所谓情感的产生是不是也是基于预先设定的程序呢?那这种情感的回应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吗?我们渴求的,到底是一个预定好的程序还是发自人与人之间,发自内心的真诚给予和温暖的关怀呢?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能代替“人类智能”,那我们人类自身还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吗?
此刻,正愁眉紧皱陷入沉思的我,耳边传来妈妈的声音:“宝贝,你怎么了?不舒服吗?还是有什么想要跟妈妈倾诉或分享的吗?”——生而为人,我何其幸运!
(作者系北京市汇文中学初三学生,指导老师:彭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