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很多学生再次开启居家学习模式。因此,很多家长们产生了新的烦恼: 孩子沉迷手机,每天抱着手机、平板不撒手。让我们一起梳理、研究一下这个让家长“头大”的问题,看清孩子爱上手机背后的原因,帮助孩子们合理使用手机。
看真相 手机满足了什么
真相一:孩子为什么“爱跟手机玩”?人是社会性动物,有归属感的社交需求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而现实的水泥高楼和新冠病毒使得“繁忙的父母+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在寻求这种社交需求上变得雪上加霜。与此同时,生长在发达的互联网时代的孩子们,亲身经历着互联网给家人和自己带来的各种便利。因此,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在互联网里寻求满足自己的需求。在这些前提下,承载着互联网便捷功能的手机,让他们看到了无穷无尽的“广阔天地”,成为了他们的“最佳玩伴”。
真相二:孩子沉迷手机追寻的是什么感觉?大脑有一套复杂的奖赏系统,其中有一种传导物质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人见人爱的多巴胺。例如,当一个人在打游戏时,不断通过闯关升级获得奖励,因而不断地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使人产生成就感和愉悦感。
然而,关键问题是,多巴胺带来的愉悦感很短暂,而且人的快乐阈值是会不断升高的。比如,当你刷短视频时,你会不断地去寻求更多、更搞笑的短视频以满足日益旺盛的大脑需求。但是当停下来后,你会感觉到一切都索然无味,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了。这就是多巴胺陷阱,也就是导致产生了行为上瘾。
挖根源 沉迷手机父母有原因
看清了真相,我们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自我“诊断”孩子沉迷手机的具体原因。
负面榜样。家里的同住人(如父母、祖父母等)中是否有“手机不离手”的现象;孩子的同伴(尤其是好朋友)中是否有沉迷手机的现象。
缺少陪伴。是否父母双方都很忙,给予孩子过多“自由”;是否父母中其中一方很忙无暇陪伴,而另一方则喋喋不休,甚至抱怨不停,让孩子想“躲进手机”逃避唠叨。
养育不当。忽视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没有帮孩子养成爱阅读等好习惯。忽视或阻止(有时候是找不到)孩子的兴趣或优势,更缺乏在这些方面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培养。没有发现孩子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而且不能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支持。常常对孩子训斥、辱骂、殴打或控制,孩子无法体会到家庭的关爱。
有原则 手机不能阻隔爱
当发现孩子沉迷手机后,大多数家庭采取的措施是“禁”,即训斥孩子,并且没收手机。但是后来发现,“禁”只能恶化亲子关系,沉迷手机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我们提倡的是平衡养育原则,即温度和尺度一个都不能少。具体来说,守住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红线,即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在此基础上与孩子共商“家庭成员手机使用规则”。
好策略 三个方法动起来
动身。与孩子一起开启家庭健身运动,运动也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还“占用”了孩子刷手机的时间。观察孩子的兴趣和优势,向外寻求发展机会和与孩子志同道合的同伴,鼓励孩子积极参与。
动脑。准备一个笔记本,仔细观察和捕捉孩子的“每天进步一点点”,并及时记录在笔记本上。
动心。创造一些生活仪式感,为喜欢鲜花的女儿插一瓶鲜花,和热爱足球的儿子一起观看足球比赛,把孩子的“每日进步一点点”做成精美的时光手册,共庆家庭重要节日等。父母在爱孩子前,要学会爱自己和配偶,因为亲子关系融洽的前提是亲密的夫妻关系。
(作者系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项目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