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武向平给小朋友讲授科普知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科普达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的一大特点便是“快”,语速快、走路快、思维跳跃快。
作为一位研究天体物理的科学家,武向平致力于追寻宇宙发出的第一缕曙光,需要“穿越”上亿光年的距离;作为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为“填平”城乡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鸿沟,需要奔走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江南北、千沟万壑。对他而言,这两件事情同样时不我待。
追光,探秘宇宙
哲学家经常说的三句话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也是武向平探索的目标。在他看来,面向世界科学前沿,不畏艰难、勇攀高峰,正是科学家的职责所在。
2003年,武向平提出建设一套探索宇宙最早发光天体的方案:用一定数量规律排列的天线阵,探测红移在10以上的中性氢辐射信号。为此,他走进新疆天山深处,在蓬断草枯、凛若霜晨的环境下一个人长期坚守在实验基地。经过三年建设,南北4公里、东西3公里,两条基线组成的大型低频射电干涉望远镜阵列(21CMA)诞生,共计10287只天线。
作为世界上最早建成并专门用于搜寻宇宙第一缕曙光的项目,21CMA率先获得了低频波段的宇宙图像。更重要的是,这一探索性科学实验,为后期我国参加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SKA计划分为两个阶段建设,分别在2024年和2030年完成,建成后将会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射电望远镜。作为SKA主要发起国和成员国,中国SKA清晰的科学目标和发展路线图已经确立。
作为SKA中国首席科学家,武向平相信:“这个遥望宇宙的巨眼,将带来全新的宇宙信息。它追寻到宇宙的第一缕曙光,必有中国的贡献。”
奔走,播种科学
“同学们,你们对宇宙好奇吗?今天我带领大家一起来认识宇宙的浩瀚……”2021年4月,远在祖国边疆的呼伦贝尔市一所小学开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普课,武向平作了上述开场白。
10多年来,像这样的科普讲座,武向平每年坚持开30至40场。无论是在丽江一所仅有83名纳西族小朋友的学校,还是在革命老区延安一所仅剩27名学生的小学,亦或在湘江战役旧址的瑶族留守儿童的学校,都不曾改变他为青少年科普事业尽已所能的初心。
武向平还担任“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汇”工作委员会主任,带领一支科普队伍赴全国各地开展科普巡讲。“尽管每一次科普巡讲时间短、听众相对少,但如果未来能诞生一个科技领军人物,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我们有义务把他们发掘出来,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志向。”武向平深有体会。
建言,心系科普
“愿意做科普的科技工作者不够多”“科技资源配置不平衡”“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不足”……谈论起科普工作来,武向平似乎总是在“批评”,不怕得罪人。
实际上,在亲力亲为积极传播科学知识同时,他也坚持为科学教育、科学普及等建言献策。他曾参与修改《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我国科普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组组长,为我国的科普事业发展和规划提出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建议。
武向平多次利用中国科协、全国政协的平台,呼吁科技资源要向农村、西部、山区倾斜。“城乡科学素质的鸿沟是阻碍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科技资源配置特别是师资力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针对科学家如何做好科普的问题,武向平更加直言不讳说:“过去有人觉得科学家做科普是不务正业,科研搞不下去才做科普,现在这样的观念一定要转变。”针对青少年科普存在的问题,武向平在《人民日报》上刊文,一针见血地说:“我国在中小学已经开设了科学课程,但能够承担科学课程教育的专业老师匮乏。在西部和偏远地区,这一情况尤为突出。与此同时,不少学校还停留在传授书本知识,较少讲授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缺乏科学教育完备体系。科学素质教育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与科技强国建设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几十年如一日,武向平奔走在探索宇宙奥秘和传播科学知识的路上,一刻不曾松懈,充满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