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时报记者 操秀英
浑身颤抖,站立不稳,不停地呕吐,他仿佛看到自己的全身都是血,开始呼吸急促……颇受关注的电视剧《谁是凶手》以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给出了大结局,但剧中夏木的遭遇却将一个心理疾病再次呈现在观众面前,那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上述场景正是夏木被PTSD折磨的场景——心理医生沈雨利用夏木的弱点,故意把他引到了屠宰场,一个到处挂满猪肉的地方。
夏木年幼时,父母双亡,被长期寄养在老师家,他视老师为妈妈,感情深厚。一天,夏木跟老师赌气,跑到了阁楼,并目睹了老师被杀害的过程,身心遭受双重打击。剧情交代他后续进行过专业治疗,考上了警校,并成功通过了毕业测试。
但后来,他又经历了自己唯一的亲人——他的姥爷在护林时惨遭盗猎分子枪杀,再次勾起了他早年的心灵创伤,回想起了老师遇害时的场景。
此后,他在工作中一旦遇到刺激他的场景,就会颤抖、呼吸困难,甚至晕倒。夏木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反应,就是暴露于创伤经历所导致的PTSD。
其实,PTSD已经不是陌生词语。我们经常听到“我看到 PPT 就 PTSD 了”“我有考试PTSD”等,很多人都习惯用它来表达自己对某个事物害怕、想逃避的心情,但真正的 PTSD 并非如此轻描淡写,需要被重视和严肃对待。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援助联盟秘书长吴坎坎解释道,心理学对PTSD的定义是:由于经历或目睹了巨大的创伤性事件,如自然灾害、重大事故、战争、强奸、死亡威胁、性暴力或严重身体创伤而导致的精神障碍,常见症状为对某些事件、人、情景的回避,对创伤事件的记忆闪回,对事件认知和情绪的扭曲,以及身体出现的过度应激反应。
最初,PTSD主要是以退伍军人、战俘及集中营的幸存者等为研究对象,后来范围扩大到各种人为和自然灾害中的受害者。它可发病于各种年龄,致病因素有很多,如战争、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家庭暴力、童年期创伤、应激性生活事件等。
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国内越来越多人接触到PTSD这个精神心理疾病。
“自然灾害中90%的亲历者一个月之后心理水平就能恢复到正常水平,10%的亲历者可能罹患PTSD。在人为灾难中,70%的亲历者一个月之后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剩下30%的人可能存在PTSD。”吴坎坎在此前接受采访时指出,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应的人群,通过及时的心理援助可以慢慢化解痛苦。
心理治疗是目前根治PTSD最为有效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认知行为治疗、认知加工疗法、暴露疗法、眼动脱敏再加工、精神分析疗法等。
药物治疗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还可加强心理治疗的效果,常用两者联合治疗。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舍曲林、帕罗西汀、氟西汀等,具有较好的疗效。2021年10月份,由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Jennifer M. Mitchell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著名期刊《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度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治疗的重要3期临床研究成果。他们发现MDMA(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辅助治疗重度PTSD非常有效,而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这项研究成果为PTSD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在创伤事件发生后,通过一些心理评定工具来初步评定个体的心理状况,筛选出PTSD高危人群,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干预策略。
“要以积极的心态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的专业支持。当患者患有PTSD时,最初可能会出现痛苦、焦虑等情绪,这时可以通过心理疗法来帮助患者学会更好地处理自己感受。”吴坎坎说。
汶川地震之后,“心理援助”被写入《灾后恢复重建条例》,7年后,《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要求各地将心理援助纳入各级政府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眼下,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PTSD或是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一大挑战。在2021年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举行的“实现全民健康—疫情防控与心理建设共筑健康”分论坛上,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和物质滥用司司长Devora Kestel博士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精神心理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
现有研究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过程中,不管是感染者还是其他人群都高比例地出现了心理问题和精神症状,比如说焦虑症状出现率从6%上升到51%,抑郁症状从15%上升到48%,PTSD现象则从7%上升到54%。对那些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来说,如果出现了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症状,其生活会受到更加长远、深刻的影响,包括认知失调、睡眠缺失、抑郁症、焦虑症以及物质滥用等等。
所幸的是,Devora Kestel博士介绍,世卫组织建立了危机应对响应体系,为民众提供心理健康的服务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