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07日 星期五
高举科学精神的火炬

    □ 刘汉俊

    时报特稿

    到中国科技馆来参加活动,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感觉自己还原成了一个青葱少年。下午的阳光特别好,天空特别蓝。晴朗的天空为什么看起来是蓝色的?今天小学生都知道的这个小问题,却曾经困扰了科学家们许多年。

    我们要感谢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整整一个半世纪之前的公元1871年,他提出了著名的瑞利散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的解释,太阳光在穿过大气层时,各种波长的光都会被散射,波长较长的波,如红光等散射较小、穿透力强,因而能辐射到地面,而波长较短的蓝、绿光在穿越大气层时被散射,留在了天空,所以我们看到的天空,是美丽的蓝色。

    瑞利的贡献不仅在此,他还是化学元素“氩”的发现者。他在实验中发现,由“氨”提取的“氮”,比由空气直接制得的“氮”,密度要小千分之五左右。尽管这个微小的误差,属物理实验允许的误差范围,但瑞利在反复验证中判断,这个“误差”里有可能存在另外一种物质。公元1894年,经过反复实验和精确测量,他首先发现并向世界公布了这种被命名为“氩”的物质,随后氦、氖、氪、氙等惰性气体元素被发现。这一惊人的成果,填补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上的重大遗漏。公元1900年,瑞利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长波区域内,热辐射的能量密度,应正比于绝对温度。这一重要的结论,为量子论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他因此而获得190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利让我们记住了一句名言:一切科学上最伟大的发现,几乎都来自精确的量度。

    瑞利让我们看到,严肃认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实事求是的批判精神,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不怕失败的奋斗精神,相互学习、精诚合作的协作精神,是科学家的高贵品质。综合起来,便是科学精神。

    公元1607年的春天,20岁的徐霞客挥别莺飞草长的江南,开始了他一个人长达30多年的科考之旅。他孤独地跋涉在崇山峻岭,足迹遍布今天19个省份的100多座城市,走过并记载下1000多座桥,记录攀登过140多座高山,记录深入过376个溶洞,残存下来的考察文字有60多万字。他测定的一些地理高度至今被引用,他指正的一些地理位置至今得到肯定,他描摹的许多山川地貌仍然可以作为今天生态文明建设参考和生态修复的样本。《徐霞客游记》是文学著作,也是科考笔记、地理发现、地质勘定的记录,是国土资源调查报告、百科全书、国情咨文,是伟大的科学著作、哲学著作。

    徐霞客是中国古代科学精神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华文化精神标高的确立者。徐霞客关于岩溶地貌的考察,比欧洲科学家要早150到200年。法国洞穴联盟专家说,“徐霞客是早期真正的喀斯特地学家和洞穴学家”。美国科学家甚至以“近代岩溶地貌之父”“最卓越的地理地质学奠基者”来赞誉中国的徐霞客。奋斗信念、实证作风、求是态度、诚信观念、批判意识、创新思想、奉献精神,铸成徐霞客的科学精神。徐霞客创造了中国古代科学精神的高峰,是科学家的代表。

    从中外两位科学家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没有科学精神,就不会有科学成就,也不会有人类的科学,更不会有人类的发展。

    科学是技术的灵魂,科学精神是科技革命的核心、基础、先导和动力。没有科学精神正确引领的技术发展,一定会走偏。很长一个时期以来,人类徘徊在自己设置的怪圈里,有技术没有科学,有产品没有文化,有数据没有灵魂,有学术没有道德。在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后工业社会,那些思想赝品、文化次品、精神废品、技术毒品令人担忧。美国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的诡异,让我们有理由担心,比新冠病毒更可怕的是科技道德病毒,比新冠病毒传播更可怕的是科学精神被感染、被污染。

    人类的科学文化失去了什么?实用主义、功利主义、霸权主义正一格一格地降低人文关怀的温度,一砖一瓦地解构人类的精神宫殿。当今世界的一些角落,科学被技术绑架,理想被现实拆卸,人道被霸权玷污,正义被邪恶杀戮,善良被金钱出卖,先进的技术成为生命的绞肉机,一些古老文明的发祥地成为尖端武器的试验场,科学失去贞洁,良知正在流泪;在一些地区,文明被晒干、被蹂躏、被腌制、被窖藏,成了一坛了无生机、没有营养的霉菜,人类失去了文化的味道;在一些领域,价值被打折、传统被阉割,思想被搁浅、理想被击碎,真理被伪化、精神被矮化,思想的绿阴地在枯萎;在一些场合,科学让位迷信,伪装扼杀本真,谣言快过真相,一批科学的疑似物、仿真品、畸形儿、残次品蹦踏在精神的舞台,一些圣殿失去了对科学、对真理、对信念的坚守。

    这是世界范围内科学文化的悲哀。没有科学文化就没有科学精神,这是人类的悲哀。

    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和科技发展的大格局中,如何涵养人类的科学精神,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现代物理学上这两大基石,无疑是人类科学史上最巍峨的峰峦,峰峦上最华丽的宫殿,宫殿里最美丽的皇冠,皇冠上两颗最耀眼的明珠。这两大理论的创立过程,堪称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探索自然规律最壮丽的史诗。这是科学家的伟大贡献,但如何运用这两大理论,是用来建造核电站造福人类,还是用来掀起核武竞赛毁灭人类?这需要科学精神的引领。

    崇高科学精神的本质和内核是真、善、美,这是思想的高峰、哲学的高峰,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最高形态,是辉映这个星球的熊熊火炬和温暖太阳,是唯一能穿越历史时空、跨越国界疆域的精神力量,是全人类必须认同、必须坚守的共同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必须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是对新时代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精辟概括和经典总结。中国科技馆是科学成果的展示地、科普知识的集散地,是科学真理的传播地、科学精神的孵化地。前不久在这里举办的“天宫课堂”拉近了天地之间的距离,更拉近了中国航天员与中国孩子们的距离,拉近了科学与公众的距离。空间站与科技馆,都是神圣的科学殿堂,是科学梦想的摇篮、科学翅膀起飞的地方。“学习强国”是科学知识的学习园地,是科学文化的教育园地,是科学思想的传播高地,是科技成就的宣传阵地。2.6亿的用户数,每天超过9亿的阅读量,让我们看到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学习型民族的强大力量。“学习强国”科普基地的诞生和系列活动的展开,意味着科学精神的培育有了新的天地,科学思想的宣传有了新的平台,一大批科学精神的创造者、继承者、弘扬者,将肩负使命,在这里集结,从这里出发。

    只有学习,才能强国;只有科技强国,才有民族复兴。让我们高举科学精神的火炬,用辉煌驱散阴暗,让热烈驱除落寞,使科学真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之光照亮中华民族前进的星辰大海。

    (作者系中宣部“学习强国”总编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