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寒冷地区亟须构建慢病社区管理模式
□ 衣晓峰 科普时报记者 李丽云

    12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大雪节气的来临,意味着气温逐渐下降,天气会越来越冷。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冬季气温低、温差大、寒潮多、降雪频、积雪厚、冻期长、风速强和风冷指数高。每年冬季,这些地区的群体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特别是随着老龄化人口进程的加剧和寒冷地区不良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的叠加,容易诱发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代谢性疾病等基础性慢性病的加重。

    寒冷地区,慢病更容易导致健康损害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博士生导师王永晨教授说,每年长达四五个月之久的低温刺激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多,进而造成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甚至心肌细胞缺血缺氧,乃至发生血栓形成等诸多的病理生理变化,最终酿成一系列慢性疾病。

    我国专家曾收集统计了2007-2013年间中国16个城市的日间气温和中风的发生率,结果发现低温气候与中风的死亡率关联密切,且多以男性和老年人为主;国外学者研究也发现,在北欧、芬兰等寒冷地区,有1/3的人群存在温度相关的关节和肌肉疼痛症状。王永晨说,气温的下降也会急剧增多流行性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人数,同时诱发肌肉和关节疼痛;不仅如此,冬季北方农村地区习惯使用煤炉、火炕等取暖方式所致的室内外空气污染,会进一步带来肺部和其他部位的病变,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

    与此同时,由于寒冷地区日照时间短、室内外温差大,居民为了御寒保暖,大量摄取高脂食物、过量过频饮酒、高钠摄入、吸烟、缺少户外活动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促使脂肪过度蓄积,体型肥胖,心脑血管、呼吸系统、骨关节病等慢性病的流行趋势有增无减。王永晨介绍说,黑龙江的中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8.11%;在青藏高原,慢性肺部疾病人群往往氧分压更低,极易罹患严重的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进展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概率高。

    王永晨指出,我国寒冷地区普遍地理位置偏远,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与先进省份的差距大,且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充分的难题严重困扰居民的身心健康,这无疑为寒地居民带来了更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抵御寒带疾病,社区管理模式意义非凡

    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王永晨指出,社区管理模式在寒冷地区的应用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地位。这是因为全科医疗团队在为社区慢病患者提供长期、持续的诊疗服务时,不仅注重药物应用的规范性、合理性,更重要的是以患者需求为中心,让慢性病患者得到全方位、全流程和全覆盖的个体化诊疗方案及医疗关怀。

    比如,可以充分考虑脆弱人群的健康状况、性格、经济条件和社会背景,根据寒冷地区的特殊气候特点,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融合线上线下模式,有针对性地定期在社区诊疗服务机构所辖居民中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大型义诊、老年人健康体检等传统健康管理内容。

    慢病患者往往不只罹患一种疾病,更多的是几种疾病共存。全科医生在帮助慢病患者群体做好寒冷气候准备和健康监测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永晨建议,全科医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信息化手段,开展慢性病互联网线上预约与问诊,线下医疗药品配送,开展云直播健康科普,让慢性病患者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通过网络视频等方式直接获得全科医生的“暖心”诊疗建议,并指导这些群体居家锻炼或康复训练。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