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洞庭东山志》:苏州巡抚宋荦将“吓煞人香”进献朝廷,康熙闻此茶名不雅,挥毫题为“碧螺春”
□ 凌鼎年
太湖东山我曾去过多次,几乎是行色匆匆,如惊鸿一瞥,虽留下过美好印象,但对东山了解甚少,更别说“吓煞人香”为何物了。
今秋笔会,我有幸再次重返东山,在当地文友的陪同下,终于如愿得以实地探秘“吓煞人香”——原来,它竟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的俗称!
碧螺春已有上千年历史,民间称之“吓煞人香”。据《洞庭东山志》记载: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巡至苏州,苏州巡抚宋荦将“吓煞人香”进献朝廷,康熙闻此茶名不雅,挥毫题为“碧螺春”。此典故,苏州文人大都知晓。《太湖备考》《野史大观》等书籍中均有相关记载。可我不解,同是苏州茶,为何其他地方的茶远不及碧螺春的味道,就少了那么点吓煞之香呢?
我记得《晏子春秋·杂下之十》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段入理分析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深藏脑海,难以忘却。也为我解疑释惑提供了参照。
步入东山,我仍在琢磨,这“水土”关系是必然的,可“异”在何处呢?当时我想,或许是东山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吧。它是紧依太湖的一座半岛,三面环水,虽为岛屿丘陵,但海拔不高,最高处的莫厘峰海拔也不过300米,其山势自东北走向西南,两侧为谷地,山前深,称为坞,山后浅,称为湾,宜种花果。由于这里地处北温带,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较多,极为适合果林生长。也许正是因了这些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东山的茶叶才能“吓煞人香”吧?这个答案,连我自己都觉得无法信服。原因是,全国类似东山的地方还有不少,可为何其他地方就产不出此等“吓煞人香”呢?
很简单,其实问问身边土生土长的文友便可水落石出,可我还是想自寻答案。走过东山老街,仄进一条山间小径,忽见上山之路竟是地砖铺就的“人”字形,我研究过不少园林,知道这“人”字形花街铺地乃属于典型的明代遗物,而这儿并非园林——却透出一种强烈的历史信息:不仅古老,而且大有来头。一路向前,竟发现了明清时代的石条、石刻、石碑,随处都是,如果在其他地方,恐怕早就被觅宝者顺走了。我恍然大悟,东山光状元就出过施槃、王世琛,再有位王鏊官至大学士,被后人称之为“文章天下第一”,难怪难怪。不过,这些名人早年的辉煌已沉寂在了史书里,他们的墓地几乎都变成了橘园等林地。
一路走一路看,我发现东山果树之多,苏南少见,数了数,有柑橘、枇杷、杨梅、桃子、柿子、银杏等。随行的朋友介绍,还有葡萄、樱桃、枣子、石榴等多种呢。加之近年又引进了北方的苹果、生梨,南方的香蕉、菠萝,品种就更多了。如此看来,东山简直就是一个大果园。我曾见过银杏挂果、橘子满树、杨梅绽紫时的盛景,那真是美得令人陶醉,不失为一幅天然的金秋之景国画图。由此想象,若是早春天气,桃花红,梨花白,一准色彩缤纷,香气袭人。
“春天时,这山坞山湾里,满坞满湾的香气……”友人的感慨让我如梦方醒,顿悟东山的碧螺春为何有如此吓煞人之香了。
因为我注意到,不少茶树与各种果树是夹种的、套种的,不像其他地区整峰整山漫山遍野形成茶树林。而东山茶树,却是一株一丛,几株相聚,或挨李树,或近梅树,或靠桃树,或傍橘树,这种互为依存的结果,茶树必长年吸收各种果树的花蕊芬芳,吸收原本就是茶叶的天性。这样的自然条件,无须解释了。东山果树品种多,数量大,一年四季,花香不断,浸淫在这样的环境中,茶叶吸收了如此众多的天然之香,其香能不吓煞人么!我不禁联想到贵州的茅台,同样的原料,同样的水质,同样的设备,同样的技术,同样的老师傅,别处为何就酿制不出地道的茅台酒?探根寻源,无非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特产,茅台酒的酒分子早渗透到了茅台镇的一草一木……茅台酒只能出在茅台镇!原理一样,碧螺春也只能出在太湖东山。
告别东山,我们相约来年春天再见。我期待早春的东山,看果树花开,吐芳吐艳;看茶树绽绿,嫩尖可人;看采茶人娴熟的动作,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那将是多么诱人啊。喝不喝明前雨前碧螺春没关系,关键是能够亲身领略那“吓煞人香”。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版投稿邮箱 7691315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