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
学有道
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36年之后还能站上领奖台,这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过的。”不久前落幕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代表卢森堡出战的58岁的倪夏莲和队友联袂获得女双铜牌。倪夏莲上一次站上世乒赛领奖台还是青葱少女,1985年和曹燕华搭档拿下了女双亚军。而就在今年7月的东京奥运会上,倪夏莲作为乒乓球历史上年纪最大的选手参赛再次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58岁还能够活跃于赛场,让人看到了什么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倪夏莲洋溢的热情感染了球场内外的观众,拼搏的精神也激励了无数青少年。
快乐打球最重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真正能够让一个人坚持学习的不是威逼恐吓,不是外在奖励,而是内在的驱动力。具有内在动机的学习者,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好奇心,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能独立解决问题。而具有外部动机的学习者靠外部奖励或者惩罚推动,追求的是结果,一旦达到了目的,学习动机便会下降。因为驱动力不同,内在动机学习者不惧怕失败、喜欢挑战;而外在动机学习者不能享受学习过程,往往采取避免失败的做法,或是回避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是经不起挫折,一旦失败便一蹶不振。
倪夏莲将近50年的打球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内在学习动机的人是如何享受学习过程,也就是我想学、我要学、我快乐,在学习中有成就感、有愉悦感,并且愿意一次又一次去尝试和挑战,即使挫败,也能耸耸肩从头再来。
倪夏莲出生于1963年,9岁时在电视上看到了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小小的她被小小的球吸引住了,觉得乒乓球很好玩,就参加了学校的校队。16岁时入选中国国家乒乓球队,并在1983年的世乒赛大放异彩,获得混双冠军,同时作为女团成员之一获得女子团体冠军。
中国乒乓球队人才济济,长江后浪推前浪,倪夏莲在国家队里面很难再占据主力位置,于是出国继续追寻自己的乒乓球梦想。后来倪夏莲接过卢森堡队递来的橄榄枝,成为了卢森堡的专业乒乓球运动员兼教练,到现在为止已经参加了5届奥运会。
在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她和韩国的小将鏖战了66分钟,58岁对战17岁,被戏称为“外婆和外孙女打球”。倪夏莲虽因体力不支而败北,依然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她赢了会绽放喜悦的笑脸,输了也会发自内心恭喜对方,偶尔失误了还露出淘气的鬼脸。在她挥洒的汗水、祝贺对手的由衷笑容中,观众看到了超越输赢的热爱魅力和无惧岁月的无限可能。
经历过起起落落、风风雨雨,时光已经洗去了年轻时的争强好胜,倪夏莲呈现出的是从容的享受。她说,快乐打球很重要,自己并不追求高强度的训练,现在一星期最多健身两三次,每天打球两个小时,再多打球伤了身体,就划不来了,开心就好。
打破常规尝试新打法
在学习中,有压力才有动力,完全没有压力就会疲疲沓沓、缺乏斗志;但是压力过大也会导致得失心过重、发挥失常,因此在日常学习、考试、比赛中,保持适当的压力和紧张才有利于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倪夏莲心态非常好,在世界大赛上能打赢,她说就好比是过年吃饺子;打输了也很正常。不管输赢都面带笑容,充分享受比赛。在今年的东京奥运会被淘汰之后,倪夏莲表示:“很多事看开就好了,输赢无所谓,太阳第二天依然会从东方升起,该吃吃,该喝喝。”有这样放松的心态,倪夏莲才能在几个月后的世乒赛再次赢回来。
倪夏莲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良好的心态,她早年刚开始代表卢森堡参加世乒赛,遇到了中国选手心里很纠结,因为中国选手太厉害了,她不免患得患失,结果不出意料地输掉了。但在那之后,她越打越放松,说自己看开了,“体育就是体育,不应该跟别的挂钩,我靠本事吃饭,该怎么打就怎么打”。
正确面对压力,还需要科学训练。倪夏莲并不是花很多时间练球,而是追求效率,提高技术。很多人认为老了就没有机会了,技术到了瓶颈难以突破,但是倪夏莲说:“我愿意打破常规,我愿意去尝试,这就是我的动力,我也觉得很好玩,挑战自己,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她在56岁的时候改了新的打法,即使体力不占优势,也能在技术上把对手一下子打懵。
“永远不说永不”
倪夏莲22岁的时候,职业生涯遇到了年轻一代的挑战,她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选择去上海交通大学读书。现在回过头看,她认为自己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因为除了打球之外,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要做,我去学习,去充实自己,为今后的人生打下很好的基础。”
1991年倪夏莲前往卢森堡打球,在那里又是运动员又是教练。卢森堡因为人口少,经费少,倪夏莲参加比赛既是出于自己对乒乓球的热爱,更是为了给卢森堡的乒乓球队争取经费,让更多的年轻人继续打下去。她说:“我参加比赛,在国内学到的技术没有丢,也是帮助卢森堡的年轻运动员,是帮人家也帮自己,挺开心的。”
虽然年纪越来越大,但倪夏莲仍然在运动场上驰骋,还会打多久呢?倪夏莲说:“只要开心,何必设定年限。”已经参加了五届奥运会的倪阿姨还会参加下一次的巴黎奥运会吗?倪夏莲说:“never say never!”愿这种“永远不说永不”的人生态度激励年轻人去勇敢追求自己热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