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璀璨的生命,暗夜中不灭的光
——评《穿越土星环》
《穿越土星环》,谢云宁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魏 然

    11月19日,被誉为“中国科幻最高奖”的银河奖揭晓,“最佳长篇小说奖”由谢云宁《穿越土星环》摘得。

    拿到《穿越土星环》,我很快在第一时间读完,却久久难从故事里走出来。

    这是一个关于自我救赎的故事。主人公本是纨绔子弟,因遭意外流落土星环,在星环及土星的卫星上荒野求生,最终死里逃生。不同于《月海沉船》般热血沸腾的全民救援,也不同于《火星救援》般荒漠之上的个体求生,《穿越土星环》展示了一种遥远星空背景下,安静、略带恬淡,同时又无比残酷的宇宙求生画卷。

    土星是常规情况下肉眼能见到的最远行星,也是太阳系行星里外形最怪异的,与现实世界存在天然的疏离。它比科幻小说读者所“熟悉”的火星更“陌生”,却又比太阳系外光怪陆离的遥远异星更“真实”。科幻作为一种类型文学所特有的现实疏离感,与土星的结合堪称完美。

    作者语言功力精湛,用“返璞归真”形容毫不为过。近乎木讷的描写背后,那种刻意谦抑的文辞,反而给了读者更加宽广乃至无限的想象空间。土卫二上的冰原、深海与极光,环航土星的深空飞船,都极具画面感。在那个单调、黑暗、冰封的世界中,主人公的宇航服便是唯一的光——渺小、脆弱,但包裹着的生命却无比璀璨。

    同样璀璨的还有故事中的虚拟生命——土星探测器上的人工智能。它理性、坚持、有耐心,始终不放弃希望。在主人公得知自己等不到救援,只能客死异乡,纵情吃喝声色破罐破摔时,是它始终温情陪伴;在主人公幡然醒转,以死亡为代价也要靠近土卫二时,是它在背后运筹帷幄,设计了卓绝的方案,让只身跨越十万公里变成可能;在主人公食物将尽时,是它想法召唤全球黑客展开基因编程竞赛,只为凭空制造出能在土卫二海洋生存的鱼,用以续命,而这鱼的基因居然来自主人公自己;在主人公与救援飞船擦肩而过的危急时刻,是它飞驰而来,力挽狂澜,随后燃料耗尽,甘愿坠向土星而亡。它,不,应该说她,是完美的导师、朋友、保镖、恋人,是人人都拥有却不自知的精神与能量,是暗夜中不灭的希望之光。

    然而,这部作品没有止步于一个关于救援的故事,尽管在单纯的救援故事中它也已经很优秀了。作者还抛出了太多的话题,在解题闯关般的情节中随意夹杂,令人炫目。有关于克隆人的问题——主人公是其父亲的克隆体,为了后者事业的延续而来到这个世界上,完全一样的遗传物质基础,要不要度过一样完美的人生?也有关于基因编辑的问题——主人公的基因在外星海洋中以鱼的形式生生不息,同时又作为自己的食物,到底是谁在滋养谁?还有关于人工智能与生死的问题——与人相比,人工智能无疑是更强大的,只是缺少所谓“人性”,而一旦如文中一般,人工智能有了人性,甚至转而教化和引导人的前进,人类又该何去何从?

    至于各种新颖的科技,在文中只是辅助情节的“小菜”。业已成熟的3D打印技术,只要凭借设计图和原料就可以打印万物,如同哆啦A梦的神秘口袋,让主人公一个人也能活成一支队伍;自动捕捉眼中影像并剪辑成片的VR技术,让这番奇幻旅程以电影的方式被地球人所知;至于太空旅行,更是充满科学细节的基本操作,关于土星和星环的真实描写与技术推论,恨不得遍布每个页码。喜欢“硬”派科幻小说的读者想必不会失望。

    当然,这也并非完美的作品。作者沉浸于异域的绝境求生,有时会搁置世界建构的完整性,譬如赖以维生的基因编辑方案有致命漏洞,却并无后续改进;国家的力量和声音似也有缺位。但瑕不掩瑜,相比作品塑造出的梦幻的场景、真挚的情感和永不放弃的精神,这些细节上的问题都是可以接受的。

    这是一部精彩的科幻小说,银河奖最佳长篇实至名归。

    我合上书本,窗外万家灯火,天上点点繁星。在那些光亮的尽头,是无数温暖的、璀璨的生命。

    (作者系九三学社社员,科幻爱好者、研究者)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