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03日 星期五
元宇宙背后的数字化场馆体验
□ 赵 铮 王 淼

    近段时间,“元宇宙”实为火爆,但再新颖的概念也离不开其中所蕴含的技术内涵。实际上,元宇宙中所包含的各类数字技术早已在科技馆、博物馆内有所实践,促进了场馆各方面发生着变化。

    在数字技术出现之前,博物馆大多以陈列展品、藏品实物或复制品为主要的信息传递手段,展品的展示受到时间、空间、地理位置的限制,只有参观的人才可以体验。三维动画、摄影、虚拟现实等技术出现后,使更多展品得以用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并实现永久保留,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也可以使博物馆展览或展品的触角延伸至更多地区。

    展览静态的展示方式直接决定了观众的静态参观模式。博物馆中大多数的藏品珍贵而稀有,无法近距离接触触摸,而虚实结合的展示方式为观众与展品或藏品提供了更加多元的交互方式。

    增强现实技术(AR),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

    中国科技馆“镇馆之宝”之一的展品——神舟一号返回舱,在AR技术应用之前,观众只能看到返回舱的外表面,而结合AR技术后在不破坏藏品结构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电子屏幕展示舱内细节,参观时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在场馆参观中,交互方式的改变也影响着知识获取的效果,原先以静态展示为主的博物馆,观众主要依靠讲解员的讲解、说明牌的文字图片标识和配套图书资料来获得知识,即便是以互动体验为主的科技馆,观众也是依靠操作展品获得直接经验。这类方式获取的知识,往往是单一维度的。而新技术可以将展品、展览形成种类繁多的数字化资源,实现了基于实体展项的知识拓展,利用网络平台送达观众,供参观者自主拓展学习,大大提高了科学和文化内容传输的丰富性和便利性。观众同时可以从视、听、触、嗅等多种感官渠道获取感知,场馆参观的效率和观众的参观收获感、趣味性都相应提升。

    目前对于元宇宙的解读中,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它所指向的沉浸式虚拟世界。用户可以在元宇宙中体验与真实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真实的感受,以至于可以做到无法区分真实与虚拟世界,虽然听起来尚为遥远,但博物馆和科技馆均已通过数字技术应用做出了自己的尝试。

    苏州大运河博物馆“运河上的舟楫”展项,通过创造沉浸式数字体验空间让人梦回古代,感受运河盛况。这种虚实结合的沉浸感,让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华夏历史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虚拟现实技术(VR),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项全新的实用技术,囊括计算机、电子信息、仿真技术,其基本实现方式是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从而给人以环境沉浸感。

    中国科技馆的VR展品为观众提供了漫游太空、探索微观世界的可能,获得真实世界难以获得的直观感受。

    数字技术给场馆带来的变化不仅限于内容的展示形式和交互方式,也同时影响着场馆的运行和服务方式。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未兴起时,场馆对于观众的服务路线仅限于观众实地参观的过程,如现场购票、展品讲解、餐饮、卫生等公共服务。而数字化技术全面使用后,场馆服务的时间线和空间领域都被无限延长了,参观前、参观中和参观后的每一个环节都显现出服务需求。大多数场馆开始利用网络和数字技术为公众提供线上导览、自主参观、实时互动等服务,形成闭环。

    在元宇宙的范畴下,科技馆、博物馆能做的远不止这些,未来若想真的实现无偏差的“虚拟世界”,技术和人的结合必不可少。当然,我们既然可以把元宇宙的概念进行拆解,细分成无数小项去深挖、延展,自然也可以把元宇宙当成一种整体性的技术变革,它将影响到未来人类的整个生存形态。

    (第一作者系中国科技馆网络科普部工程师,第二作者系中国科技馆网络科普部助理工程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