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视觉中国供图) | 
|  | 
□ 陈思进
如果两个人在社交平台相约去虚拟商城见面,他俩的“约会”既虚拟又现实。虚拟是因为一个变成了许仙,一个变成了白娘子,而约会所有的花销则可以用NFT和现实社会的价值挂钩。
NFT和元宇宙是什么关系呢?
元宇宙在很长时间内只停留在概念阶段,而随着今年虚拟币圈中的NFT概念火爆出圈,使得元宇宙这一概念进入了大众视野,这一极具科幻感和未来感的概念激发了人们的无限想象。
NFT,Non-FungibleToken的简称,非同质化代币的意思,是一种被称为区块链数位账本上的数据单位,每个代币可以代表一个独特的数码资料,不像比特币可以有2100万个,每个NFT就只有一个。
其实,NFT几年前在美国就火过一阵,不过,当时好多家参与的公司并没有赚到,也就是说,对于其他参与NFT的人而言,风险也很大。不过,从2020年开始,NFT概念又热了,似乎是借助区块链,在艺术品市场里为NFT找到了应用场景。
比如有人创作了一件数字作品,以前这件作品不能买卖,因为瞬间能复制几千张一模一样的,但是有了NFT,你花钱买了,就能证明这幅作品是属于你的。
美国艺术家迈克·温克尔曼每天画一幅画,总共累积画了5000幅,打包卖了7000万美元,广大美术从业者得知此信息欢呼雀跃。
不过,我对NFT在艺术业界的前景并不乐观,原因有二。
首先,我们必须考虑到关注力的分布模式。想要大多数画家有饭吃,那么关注力的分布应该是纺锤型才行。然而,在大功率传播的条件下,互联网的关注力分布一定是极度聚集于头部,是一个很陡峭的幂律曲线。这个现象与奥运会一样,只有冠军才是赢家!
所以,我觉得温克尔曼卖了7000万,对于没成名的画家来说非但不是好事,反而是一件坏事。市场上总共就一个肉包子,温克尔曼一口咬掉了一大半,剩下一小半将被600多万人分。
其次,NFT并没有强调观赏性,只是强调物权。一个物件属于你之后,后面就要依靠二级市场的溢价了。这样说吧,假如你花了7000万买下温克尔曼画作的NFT之后,如果赶上好行情,过一个月7100万又卖掉了,确实可能赚钱。但是,画作的NFT和真迹相比,它既缺乏观赏性,还无法使用借展来赚钱。显然,NFT这只母鸡,至少在艺术市场之中,还不会下蛋。
而随着元宇宙概念的热炒,“元宇宙经济学”也来了。
众所周知,资源的“稀缺”是经济学大厦的理论基石,但是“元宇宙”内的资源却是无限的。因为一切物品都是0和1的排列组合,理论上都可以被无限复制,而几乎不会增加成本。这样一来无限的资源就没有市场价值了,必须有“稀缺性”,才可能有市场。于是,元宇宙便被人为地设计为“稀缺性”,其中每种物品到底供应多少,并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由算法决定。如NFT的唯一性、比特币的最多2100万个,这可能形成了“元宇宙经济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试图计划和市场的统一。
在元宇宙中由于交易成本趋近于零,信息不对称便大大降低,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市场失灵”,把经济学领域的“完全市场假设”变成现实。但目前看来,支撑“元宇宙经济学”的核心技术是区块链,能否担当此重任,笔者持怀疑态度。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它的优点也恰恰会成为它的缺点,由于大数据和算法,再因为要被网络上大多数节点得知这笔交易,必须等到下一个记账周期,使得区块链上的交易延迟性凸显无疑。再举比特币为例,迄今比特币每秒最多只能处理7笔交易,和那些主流信用卡、支付宝等动辄每秒几十万笔的交易,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更别说其不可篡改、撤销、交易账本必须公开,以及数据越大伴随越大的性能问题……
不久前,全球近30亿人使用的社交媒体Facebook(脸书)更名为Meta,明示了对元宇宙的雄心,其创始人扎克伯格说:Metaverse(元宇宙)就是下一张互联网、甚至可能是互联网的终极形态。畅想一下元宇宙未来,笔者认为至少会有三点。
一是永远存在。只要文明还不熄灭,那元宇宙就会一直在。就像我们的现实世界一样,元宇宙中的用户可以更替,玩法可以变化,规则也可以调整,但这个世界本身永远存在,不会因为某个公司的破产倒闭,而影响了元宇宙的存续。这一点和国际互联网一致。
二是去中心化。就像我们无法判断哪个国家是地球的中心一样,一个合格的元宇宙可以存在热点区域,但不能有中心,有个类似互联网HTTP的协议。
三是必须能与现实相连。元宇宙中的经济系统必须和真实世界的经济系统直接挂钩,你在元宇宙中的身份所产生的影响力,必须是真实的而非虚构的。
不过,特别提一下,元宇宙距离规模商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元宇宙投资在近期、甚至十年之内不会产生盈利。而带火元宇宙概念的NFT,至少从艺术市场来分析,只是增加了一个炒作的由头而已。
(作者系加拿大某国际财团风险管理资深顾问,科幻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