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02日 星期二
自然观察
保护生物多样性 你我在行动
□ 鲁奕彤

    前不久,备受瞩目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昆明召开。与国际盛会异曲同工之处的北京,市民游人也通过别样方式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程中。比如北京植物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展成为游园新景,北京陶然亭公园里以“守望”为名的两只可爱的猫头鹰雕塑,让大家感受到了人与鸟互相对望的美丽和谐世界。

    今天,在人们视野中,生物多样性变得日益重要。正是那在风中摇曳的青蒿,让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为世界带来全新抗疟药;正是有了野生稻基因留存,袁隆平才培育出杂交水稻,为世界粮食安全增添中国贡献。此外,全球超过30亿人的生计依赖于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样性,超过16亿人依靠森林和非木材林产品谋生。世界上50%以上的药物成分来源于天然动植物。可以说,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由于资源过度开发、气候变化以及污染,让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巨大挑战,突出表现是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有报告显示,目前约有100万种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威胁,其中许多物种将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灭绝。当前物种灭绝的速度比过去1000万年的平均值高出几十到几百倍,而且正在加速。根据联合国相关报告,全球森林面积在1990年至2020年损失了178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利比亚的面积。活珊瑚覆盖面积在过去150年减少了近一半,且下降速度在近二三十年大幅加快。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全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不断被唤醒,行动得到强化。我国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超七成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繁亮相、三江源国家公园等地的雪豹频繁现身,越来越多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热点新闻,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近年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社会参与度和公众意识不断提高。互联网绿色公益项目汇聚了5.5亿用户的“绿色力量”,在内蒙古、甘肃等荒漠化地区种植并养护了2.23亿棵树,累计建立公益保护地13个,守护面积420平方公里。

    来自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公众对生态文明高度认同,关于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认识发生重大转变,约55%的公众认为保护环境会带来很多新的经济机会,前景会越来越好。其中,近90%的消费者会选择环境友好企业的产品。同时,近90%的消费者愿意为保护环境而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

    诚然,生物多样性保护不能止于认知,它呼唤着更多有力行动。坚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尊重生命。从自身做起,从举手投足做起,从现在开始,从妥善处理每一个塑料袋、每一片垃圾开始,每一个地球公民“独善其身”,可以成为善利万物之始。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