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31日 星期二
“红线”织就保护大网 绿色成河北最动人底色
图为塞罕坝机械林场七星湖景区(无人机照片)。
图为白洋淀风光(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近年来,河北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下铁腕、出重拳,条条“红线”织就了生态保护大网。

    优良天数由248天增加到312天

    从茫茫荒漠到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务林人创造了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作为塞罕坝精神发源地,承德自觉担起“担子”,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桥”和“船”,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尤其是过去五年,承德推动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统计显示,PM2.5平均浓度由每立方米47微克下降到30微克,优良天数由248天增加到312天,森林覆盖率由57.67%提升到60.03%,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35%提高到50%。

    好生态,是承德核心优势;让生态更好,是承德坚定不移的目标。当下,承德正不断完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举措,优化生态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提高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水平,用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上下游治理“一盘棋”改善河流水质

    在距离塞罕坝几百公里外的华北平原上,清风吹过白洋淀,湖水泛起淡淡的涟漪。白洋淀,上承九河、下注渤海,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有着“华北明珠”的美誉。

    保定市全域属于白洋淀的上游,当地把抓好白洋淀上游治理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市之力改善水环境质量。

    保定坚决守住不让一滴污水进淀底线,使得水环境质量达到近20年最好水平。制定出台《保定市白洋淀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白洋淀生态治理筑牢法治之基。

    未来,保定将继续开展生态治理提质行动。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继续实施白洋淀上游生态综合治理,落实“河湖长制”,推进河道治理、生态补水、沿岸农业灌溉水源置换、华北“大漏斗”和地下水超采治理等工作,坚决不让一滴污水进淀。

    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雄安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做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提供了优美生态环境支撑。

    让“母亲河”成为城市的生态屏障

    初秋的滹沱河碧波荡漾,两岸的绿地公园在暖阳下显得分外美丽,然而这里20年前却不是这样的景象。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石家庄的“母亲河”——滹沱河变得黯然失色,昔日秀美的河流,变成了一条满目狼藉的垃圾带,成为石家庄市区的主要沙尘污染源。

    河道内垃圾被清走,采砂留下的大坑被填平,荒芜的两岸被绿色装点,干涸的河床得到了河水滋润……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的滹沱河已蝶变成为水清岸绿、花海成片、鱼翔浅底、鸟栖水面的美丽之河。

    “大力实施拥河发展战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在滹沱河城区段重点布局现代新兴产业和服务功能,建设产城融合、开放包容、低碳绿色的高水平生态经济带,打造引领和支撑省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石家庄市政府工作报告再次聚焦提升和深入挖掘滹沱河生态功能。

    重拳出击,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地处太行山脉东麓的邯郸,蕴藏有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是有名的“钢城”“煤都”。作为产业结构偏重的工业城市,生态环境是邯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短板。

    地表水国省考核断面全部达标,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9.2%提高到35.1%,邯钢老区、邯电退城搬迁项目全面建设,关停整治30271家“散乱污”企业,钢铁、焦化、电力等重点行业企业实现超低排放,滏阳河全域生态修复强力实施。邯郸交出的这份“成绩单”,让人眼前一亮。

    此外,邯郸市还计划在今年关停20座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20座100吨以下转炉、106家砖瓦窑企业,对437家涉VOCs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治理,实现空气质量再突破、再提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让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新。邯郸市大力推进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持续推进“矿区变景区”的绿色转身,曾经的采矿区“疮疤”逐步消失。

    唐山将深化全域治水、清水润城工程项目建设;邢台将加快淘汰以损害绿水青山为代价的企业;秦皇岛将加大海岸线、沿海林地保护力度。

    ……

    让山更绿、水更清、地更净、湖海更美。河北省各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让山川林木葱郁,让河湖鱼翔浅底成为常态,让美丽河北的生态底色更加亮丽。如今,一个充满希望、信心满怀的美丽河北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据新华社)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