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7日 星期五
宇宙,可以是一种方法
□ 王大鹏
《把宇宙作为方法——天体物理学家写给所有人的101封信》,[美]尼尔·德格拉斯·泰森著,阳曦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尸佼在《尸子》中提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那么,到底什么是宇宙?这可能既是一个宏大的问题,也是很多人都不曾意识到自己曾经思考过的问题。

    也许在你把目光对准深邃的夜空时,这个问题就像流星一样在你的“思绪”中一闪而过,也许在你思考生命的真谛时,这个问题又给你了更加深刻的答案——我们都是沧海一粟,我们都是生命的过客,我们也“都只是宇宙中,那微小的尘埃。”也许时至今日,科学家也并未真正搞清楚宇宙是什么,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研究宇宙,诚如爱因斯坦所言,“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宇宙是可以被理解的”。

    因为“宇宙不仅创造了万物,还给予了我们思考的方法。”这句话出自尼尔·德格拉斯·泰森所著的《把宇宙作为方法——天体物理学家写给所有人的101封信》的封页。虽然这本书没有直接解答什么是宇宙,但是它却解答了科学与信仰、哲学与人生之惑,重寻生命的意义。

    初识泰森,是在我2017年翻译《聚光灯下的明星科学家》时,该书的作者专门用一章来介绍泰森和他在科学传播工作中的成就。此后也陆陆续续阅读了不少泰森撰写的图书和文章。他不仅对本领域的科学不遗余力地进行传播和普及,而且像其他明星科学家一样,也借助科学传播“来激励新思维,驱动科学争议,强化公众的理解,动员社会运动,并塑造政策。”

    而《把宇宙作为方法——天体物理学家写给所有人的101封信》也是他在这方面实践的一个例证。虽然这本书刊登的是泰森在过去长达20多年里与几乎全是陌生人的通信,尤其是在这个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几乎主宰了人们之间交流来往的当下,“写信成了一门失传的艺术”,但是它并不妨碍我们从中看到科学理性的光辉,看到科学精神的彰显,更看到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

    由101封信组成的这本书共12章,泰森刻意把它分成了四卷,即“精神”“宇宙”“生命”和“选择”。在每一卷中,不论是对伪科学的驳斥,还是对普通公众质疑的答复,抑或是给来信者提供各种各样的建议,我们都能切身地感受到科学家的平易近人,科学和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未来科学研究,包括宇宙探索在内的理性乐观主义。

    这里,不妨举几个例子。

    比如,在第一卷中,他直截了当地总结说,“鼓励人们自己思考,而不是让别人替你思考,由此孕育出怀疑主义的‘灵魂’和自由探索的‘精神’。”这也是他在给乔治·亨利·怀特塞兹的回信中提到的。他还在给特伦顿·乔丹的回信中说,“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要证明某个主张,目击证词算是最弱的一种证据。虽然法庭十分看重目击证词,但在科学的‘法庭’上,目击证词几乎毫无用处……要得出你所说的结论,我们需要在科学的‘法庭’上拿出更有力的证据。”

    比如,在第二卷里,他讲到,“科学的目标是寻找无关立场的宇宙真理。”“活跃的科学家不会执着于宣称科学能解释所有的事情。” 再比如,他在第三卷中认为,“真正的科学素养不仅关乎知识,更关乎你提出问题的思考方式。”这实际上已经暗含了一个逻辑,科学传播不仅仅要传播科学知识,更要教给受众科学方法和科学理性等等。当然,他也分析了普罗大众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点,“人们总会选择性地过滤各种理论,从中挑选出最符合自己世界观的内容。”但是“科学是我们对自然世界的了解,它只遵从实验结论,不因任何人的主观意见而动摇”,因为“论证的力量来自证据,而不是辞藻”。

    为此,他在第四卷中提出了一个更重要的命题,“人生中所有关键时刻,你的思考方式比知识更重要。”为此,“学校教给你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的方法。最理想的情况下,学校应该激发你一生的求知欲。”然而,现实往往是“学校只教知识,不教思考方式。”应该说,“在所有的教育目标中,这(思考方式)可能是最高的一个,因为在人生中所有关键时刻,你的思考方式比知识更重要。”不过,“思考方式很难传授,而且需要师生双方都付出更大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你得鼓励孩子提出问题……”

    应该说,虽然这本书的主标题是“把宇宙作为方法”,但是对于什么是(科学)方法,泰森在书中并未作详细的论述,而是通过一封封的朴素信函做了概括,毕竟他也只是期盼“这本书能为好奇的读者提供些许知识和灵感,甚至共鸣”。

    这实际上印证了伽利略的名言,“你不能教给一个人什么东西,你仅能帮助他发现自己。”对于如何把宇宙作为一种方法,那可能还需要各位读者自己去品味,去提炼,去践行。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