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发布评估报告中明确指出,进一步的变暖将加剧多年冻土的融化、季节性积雪的损失、冰川和冰盖的融化,以及夏季北极海冰的损失。全球气候变暖已势不可挡,对气候变化敏感地带的影响尤为剧烈,我国的青藏高原首当其冲。“青藏高原作为气候变化的‘风向标’,其暖湿化之变,引发了我国、亚洲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蝴蝶效应’”。中国气象局相关专家表示,未来青藏高原仍将保持增暖趋势,气候与生态环境灾害复合风险加大。
暖湿化显著,冰川“缩小”湖泊“长大”
原本“高处不胜寒”的青藏高原,如今正成为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干旱、寒冷是青藏高原给人们的普遍印象。但科学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趋势从未停止。
尤其是近50年来,青藏高原暖湿化显著,年平均气温增速超过同期全球的两倍。青藏高原极端高温和极端降水事件频繁发生,同时出现冰川退缩、冻土消融、“水塔”功能不稳定性加大等现象,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增多。
过去50年来,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冰川面积退缩了15%,高原多年冻土面积减少了16%。其中小冰川退缩的趋势更为强烈,有预测说未来五六十年,一些小冰川可能会消失。
冰川退缩之时,青藏高原的湖泊却在慢慢“长大”。过去湖泊大量萎缩,现在则“大肆”扩张以至淹没草场……
青藏高原的湖泊占了全国湖泊面积的52%左右。统计显示,近5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积从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4.74万平方公里。在2000年至2019年,青藏高原大于50平方公里的152个湖泊透明度总体呈上升趋势。
有专家表示,短期来看,湖泊面积的扩大兼具利弊;从长远来看,对高原生态来说未必是好事。
未来,水资源短缺的潜在风险加剧
近年来,阿里地区河流、湿地周边明显绿意增多,公路以及湖泊周围随处可见藏羚羊、藏野驴、藏原羚等野生动物。
在暖湿化趋势下,短期内水资源增加,使得青藏高原植被增多,空气湿润,生态系统总体趋好。但据预测,本世纪中叶冰川对河流径流的补给将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减少,未来水资源短缺的潜在风险在加剧。相应的灾害风险也随之而来,例如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等。
此外,很多生物在越冬时积雪至关重要,而全球变暖引起的青藏高原积雪减少,将导致物种分布大规模转变,很脆弱或处在危机中的物种群体可能面临更大的危机,并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引发连锁反应。
与此同时,夏季青藏高原热源将会增强,加之高原本身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会给全球带来一系列不可逆转的深远影响。
青藏高原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冰川减少伴随着冰雪融化,这将影响其下游长江、恒河等河流流量,进一步威胁到下游城市的供水系统、食品安全及能源生产,波及全球产业链。
此外,高原冰川、多年冻土的融化会以二氧化碳、甲烷等形式,释放出远古时期封存于其中的有机碳,将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保护青藏高原,科技水平待提升
作为大气抬升的热源,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维持夏季风环流和行星尺度环流有重要作用。
同时,青藏高原的地形机械阻挡和摩擦作用会引起大气动力变化。春季华南降水加强就是高原大气动力影响的结果。此外,它能引导热带季风转向,影响印度、缅甸等地形成高原雨季。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一片亚热带沙漠,新疆地区会直接受到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影响而降水丰富,西北地区将不会存在沙漠,黄土高原不会形成,世界其他地区的气候都将会发生巨变。
为保护高原生物的多样性,国家已投入300亿元打造西藏“两江四河”流域集中连片的造林绿化工程,实行了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
据中国气象局专家介绍,目前,对青藏高原多圈层的综合观测能力依然不足,气候变化机理研究不够,对灾害风险预估的科技水平仍有待提升。
未来,应进一步加强青藏高原生态气候变化综合立体观测网络建设,提高数据获取和灾害风险早期预警能力;深化青藏高原敏感区气候变化机理研究与科学评估;加强气候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比如,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科学开发和利用西部气候资源、加强高原农业气候适应性区划、湿地保护与沙漠化治理,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