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7日 星期五
季节:给固废注入“绿色基因”
□ 科普时报记者 史 诗

    最美科技工作者

    建筑工地的尘土飞扬处,经常出现一位女教授,戴着安全帽,在工地上检测建筑材料、指导施工。

    她就是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季节。道路与桥梁工程的最佳施工季节为4至10月份,这也是季节和她的学生们“进工地”的时间。

    躬身教研的季教授,一坚持就是30余年。日前,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科协等部门首次联合开展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季节被遴选为2021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

    科技攻关实现固废高效资源化利用

    季节回忆,第一次下工地是在修312国道河南信阳段的时候,当年她刚刚大学毕业,吃住都在公路沿线的道班里,一待就是三年。“实战”经验丰富的季节没有放弃对专业的钻研。后来,她一路读到博士,选择扎根于这个行业,在大宗固废的资源再清洁化利用领域深耕三十载。

    据了解,沥青路面是道路的主要铺面方式,全球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旧沥青混合料。数据显示,北京市每年产生的废旧沥青混合料就达到约200万吨,如果不合理利用,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然而,现有技术对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再生利用率低,由于材料本身的抗开裂性能差,质量变异性大,热量传递不均匀等技术难题限制其高比例使用,如何提高废旧沥青混合料在沥青路面中的比例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社会和经济意义的技术难题。

    从基础理论创新、上万次的试验,针对道路建设中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再利用等问题,季节带领的团队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交通条件下高比例废旧沥青混合料沥青路面关键技术,突破了国外技术壁垒,开发了植物油基高性能再生剂,实现了掺配比例高达45%以上的技术突破。该成果还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建筑垃圾治理的“北京模式”

    随着首都北京城市有机更新的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每年近亿吨,严重影响环境,依靠国外技术处置固废,因固废材性不同,效果很差,而且价格成本十分高昂,如每吨进口再生剂的价格在5万元以上。

    季节看在眼里,痛在心底。2018年的夏季,她带领团队冒着酷暑,深入一线对白马路等几十条道路进行实地检测,走访调研了北京16个区的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近百家建设企业,摸清了北京地区固废,尤其是建筑垃圾的第一手资料。

    回到实验室,她马上投入研发工作,从顶层方案规划与设计、生产工艺调整与优化、材料配制与调控、产品检测与监控等全过程反复论证与试验,最终打破国外再生技术的壁垒,成功研发了适用北京建筑垃圾材料特征的利用途径,为北京市建筑垃圾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全国建筑垃圾治理提供了“北京模式”。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