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3日 星期五
乡风民俗话七夕
□ 梁永刚
视觉中国供图

    豫中平原乡间,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庄稼人唤作“七月七”。七月七一大早,要把家中公鸡杀掉一只,这是旧时习俗,据说是怕公鸡在当天夜里提前报晓,缩短了牛郎织女相会时间。各家杀一只公鸡,就可让牛郎织女多说一会儿话,这是农人朴实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奇崛丰富的想象力,寄托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期盼和祝福。乡谚说:宁穷一年,不穷一节。有了鸡子,中午这顿饭,改善伙食,犒劳全家。七月七吃鸡有讲究,俗称鸡巧节儿的翅尖,要留给孩子们。民间的说法是,女孩子吃了鸡巧节儿,心更灵手更巧,能纺花,会织布,饭菜做得喷喷香;男孩子吃了鸡巧节儿,耳更聪目更明,能念书,会写字,算盘打得啪啪响。

    炸“巧果”,也是河南民间七月七的古老习俗。因地域不同,特产各异,各地炸的巧果也不一样,有炸油条的,有炸焦叶的,也有炸菜角的,还有炸糖糕的。炸出来的巧果,不光自家享用,还要送给邻居品尝,余下的,盛放在馍筐里,招待来家串门子的村人。巧果除了吃着香,还是年青女子学习厨艺的“活教材”。旧日乡间,油是金贵之物,一年到头,支油锅、炸油馍的回数不多,小户人家的闺女,有心想学炸货厨艺,只有等到逢年过节,才能亲自上阵试试手。七月七炸“巧果”,女儿跟着母亲学,小姑子跟着嫂子学,技艺得以传承,亲情得以加深。吾乡以面食为主,七月七多炸焦叶。焦叶是河南民间的风味面点,过油炸制而成,口味分咸甜两种,吃起来醇香浓郁,酥脆掉渣,因其轻薄的外形似一片叶子,上面星星点点布满芝麻,再加上当地方言把酥脆称之为“焦”,故而叫做“焦叶”,又叫麻叶、果叶等。

    七月七这天,当娘的热得一头汗,正站在油锅前教闺女炸巧果,婶子嫂子来串门儿,站在灶房门口,伸着脖子往里看,一是等着巧果炸出来先尝为快,二是瞅瞅闺女的手艺学得咋样。如果这家姑娘手笨不灵巧,嫂子们叽叽喳喳就开起了玩笑:“你瞅瞅俺这妹子,把那好好的焦叶炸哩,跟她婆子那脚趾头一样,看着老不美气。要是现在不学巧,将来嫁到婆家去,非让人笑掉大牙不可!”乡下妮子脸皮薄,虽说只是玩笑话,却臊得满脸通红,扭捏着身子,直往门后钻。

    除了学厨艺,大姑娘小媳妇们,还会聚在一起,跟着擅长女红技艺的老妇人,学做针线活儿,譬如绱鞋裁衣剪鞋样儿。穿针引线是女红基本功,也是女子学巧的第一课,练的是眼力,学的是手功。同样一个老师教,有的悟性好又眼巧,一点就破,一通百通,半天时间就学会了纳底子,针脚儿细密匀实,很像回事,惹得一旁看热闹的村妇,不住嘴地夸赞:“这妮子就是中,手真巧,将来一定能找个好婆家”。也有愚钝之人,榆木疙瘩难开窍,抱着葫芦不开瓢,好不容易穿上针,引上线,不是针扎破了手指头,就是线绊住了衣裳扣,闹笑话,尽出丑,只看得围观之人笑岔了气,羞得那姑娘恨不得找个地缝钻里头。

    女娃争着抢着练巧手,男孩们也不示弱,扎成堆儿,凑成群儿,比能耐,亮本事,充好汉,逞刚强。女子热衷厨艺针线活儿,男孩感兴趣的是庄稼活儿和乡村游戏,或者聚集在坑塘边磨镰刀,试试谁的最锋利;或者几个人在打麦场上摔跤,看看谁的力气大。也有年龄小一些的,去大路上比赛推桶箍,或者跑到河边打水漂,到最后,不分个输赢,比出个高下,拴住日头下不来。

    观星是吾乡七月七之夜的传统习俗,星光闪烁的初秋之夜,一家老小坐在当院,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记得祖母曾经给我出过一个谜语“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钉银钉;银钉多,数不清,一颗一颗亮晶晶”。我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最后祖母笑吟吟地提醒我:“刚啊,你瞅瞅头顶上是啥”,我抬头一看明白了,谜底原来是星空。夜空中繁星点点,多而且亮,一道白茫茫的长长星云,从南到北断断续续横过中天。祖母用手指着星云告诉我,看见天上那条大河没有,那就是天河。织女星在河的西岸,牛郎星在河的东岸。织女星的下面有四颗小星星,那是织女织布机上的梭子,这四颗星星又叫梭子星。牛郎星两边各有一颗星星,这是扁担星,牛郎用它挑着一双儿女呢。祖父抽着烟悠悠地说,这几颗星星都是一家人,织女星是娘,牛郎星是爹,牛郎用扁担挑着儿女去撵织女,一条天河把他们隔开了,造成骨肉分离,不能团圆。就这样,我仰望着夜空,在祖父祖母的指点下,寻找着北斗七星和牛郎星、织女星,支着耳朵,听祖母念“银河银河南北,小孩儿不跟他娘睡;银河银河东西,小孩儿跟他娘挤挤”的童谣,不知不觉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作者系河南省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