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3日 星期五
爱心慧眼世情收
□ 苏 青

    “五天工制启新篇,社会文明重休闲。自由审美张双翼,落霞孤鹜悦心田。”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布174号令,决定自当年5月1日起,实行每周5日工作制。伴随双休日走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一门新型学科——休闲学开始落户中国;自那时起,与于光远、龚育之等中国休闲学缔造者一道,马惠娣在休闲学领域潜心耕耘、开疆拓土,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学者。

    马老师是我在中国科协亦师亦友亦姐的同事,早年她主要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中的哲学问题研究,退休前开始转向休闲学理论研究,关注休闲这一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及现象背后所蕴涵的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等问题。

    休闲学是以人的休闲行为、方式、需求、观念、心理、动机等为研究对象,探索休闲与人的精神生活、生命意义和社会价值,以及与社会进步、人类文明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我是通过与马老师交往才开始了解休闲学的。马老师认为,休闲既是人生存在的一种形式,也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休”乃“静”也,“闲”为“雅”也,心好、心安、心静、心悦、心正乃休闲之本。这种认识也体现在马惠娣的日常生活态度中。2008年10月,她赴欧洲学术旅游,第一站到巴塞罗亚,就把照相机、翻译器、信用卡、现金和存有学术报告的U盘丢失在大巴上了。好在护照、旅行支票、往返机票和看书的眼镜还在,马老师并没感到沮丧,反而有了一种惯常出国前所产生的美好预感和直觉。果不其然,没了精心制作的PPT,她用英文作学术报告反而增添了自信;丢了信用卡和现金,逼得她重新设计旅游路线,就有了乘火车游览更有风味的城市、悠闲地欣赏独特自然风光的难得经历;为了节省开支,住最便宜的男女混居青年旅社,不仅见识了异国青年的热情、奔放和自律,还收获了无私的帮助和真挚的友谊。在马老师看来,旅行是休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人际交流的一种社会现象,你只要满怀真诚和友善,就能得到同样的收获和回报。

    马老师说话轻声细语,做起事来不紧不慢,彰显着知识女性特有的优雅和柔美,充满着仁厚长者从容的睿智和温爱,应该是深得“休闲”之真谛。退休后,她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主任,专注于休闲学研究,可谓成果丰硕,至今已出版《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于光远马惠娣十年对话:关于休闲学的10个基本问题》《自然与审美——休闲的两只翅膀》《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等学术著作,先后两次主持翻译、出版了《西方休闲研究译丛》,发表休闲论文60余篇;她还是国际社会学协会休闲研究委员会理事会委员,并作为中国学界的唯一代表当选世界休闲科学院资深院士。

    马老师年长我10岁,为人却十分谦逊,我们之间君子之交淡如水,彼此都很关注对方的文字创作和学术行踪。2021年春,读到《金华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我对这位尊敬的大姐及其学术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该文报道了“休闲大咖”马惠娣在金华古镇的所见所闻,拜访文友“丹溪草”以及读“丹溪草”新著《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后的体会。

    马惠娣认为,“丹溪草”将人类命运与“规则”联系在一起,并以儒家的儒雅对“规则”做了诠释:克己和温柔是快乐、幸福的纽带,她为《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写了书评《人类命运挑战中的“省”与“思”》,特别强调,人类要遵守规则,个体要懂得自律,每个人都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最大的“规则”就是对自然的敬畏与谦卑。我想,这或许是马老师对那些常把“休闲”误解为“游手好闲”“贪图享受”人的一种告诫或警醒吧。

    在金华街头,马惠娣与80多岁的退休老夫妇交流养宠物的体会,与年轻的企业老总谈饮食……看到老年人随和自然、不自怨自艾、有休闲情趣,年轻人忙而不盲、追求生活品质、工作张弛有度,她深感江南古镇文化底蕴深厚,人们骨子里都透出休闲的气质,不禁感慨道“没有闲适之心,做不出高雅之事”。

    日常出游,马老师闲庭信步,独具慧眼,撷英拾美,爱意浓浓,收获满满。真的佩服她:活得那么潇洒,活得那么从容,活得那么散淡,活得那么智慧,活得那么大气,活得那么优雅!感慨之余,填《浣溪沙》词一首,以表情怀:“信步金华古镇游,老街小巷火烟稠,爱心慧眼世情收。//敬畏在心规矩守,自然人类共乐忧。丹溪草品美文酬。”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