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赛先生
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的通识课,我们学过不少鲁迅作品,往往自以为很熟悉鲁迅,也了解鲁迅创作的内容如:狂人、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等。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打开《鲁迅全集》,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正确的答案是:科学论文。
历来出版的《鲁迅全集》,第一篇文章是《人之历史》,第二篇名为《科学史教篇》,这至今都没有引起文化、教育、传媒等方面应有的热情及注意。倒是网络视听和朋友圈的部分传播,涉及到青年鲁迅在南京求学时的故事。
旧历年前的那个学期,气候最冷。
这一天,艳阳高照,给长江边上的金陵古城带来些许暖意。有位身材瘦小但步履矫健的年轻人匆匆走来,他就是正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的鲁迅,那时还叫周豫才,来到鼓楼大街的金铺里。
他气喘吁吁地站定脚跟,哈了哈快要冻僵的手,从怀中掏出一块金质奖章,放到柜台上说:“我要卖掉,换现钱!”这是他因为成绩优秀而荣获学校颁发的奖品。
外面起风了,天边卷来团团彤云,正往头顶方向聚集。鲁迅搓搓手,拿起柜台上卖奖章换来的钱,揣进怀里;又跺跺脚,立即一路小跑,穿过几条街到书店里,买了严复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几本新书。然后,他看看还剩下的几个零钱,笑了;转身又到旁边的菜市场,买了几串红辣椒拎在手里,一路小跑回到学校。
接下来的几天,鲁迅夜以继日,如饥似渴地读《天演论》。当时,鲁迅家境困顿,衣服单薄,南京的夜里又最冷,他就咬几口辣椒驱寒;有时候只能披着被子,边吃辣椒边读书。
算起来,鲁迅是1898年17岁时到南京进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他自述:“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画和体操”,并“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的书。可以说,这是鲁迅接触现代科学知识的开端。他不仅在课堂上如饥似渴地勤奋学习,手抄讲义,精细地绘录《机械制图》;还不止一次深入到南京市郊的青龙山矿井实地考察,并经常采集“铁矿石、铜矿石、石英石、三叶虫化石,还有像石榴籽一样的矿石”。由于学习的需要和喜爱,他每次放假都要带回一些“到绍兴家中,放在一个木匣里”保藏。这个阶段的学习使鲁迅“特别得益的”,是所谓“地学”。因为他用的教科书是英国赖耶尔的《地质学纲要》的一个译本,名为《地学浅说》……这使鲁迅学到了当时关于古生物学的系统知识,能够帮助他进一步了解赫胥黎有关达尔文“进化论”的“天演”学说。就是在《人之历史》篇中,有鲁迅最早亲自编绘的生物进化插图,成为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科学“图像”文献。
鲁迅在南京读严复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历来是研究鲁迅“进化论”思想的逻辑起点;但我们对于鲁迅接受“进化论”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往往注意不够。这既影响到详细考察、评价鲁迅青年时代接受的学校教育及刻苦自修形成的知识结构,也往往疏忽鲁迅早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相关活动的科技史意义和思想价值。
事实上多年之后,鲁迅还难忘无数个南京求学时期的寒夜,每每读到《天演论》中新奇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思想学说,他就兴奋不已,精神振奋地似乎忘记了身上的寒冷和口里的苦辣。他学习地矿知识非常认真、投入,收获很大。1927年在广州,鲁迅应约到黄埔军校讲演,开口就说:叫我讲怎样掘煤,比讲文学更好些!直到晚年,他还常常想起胡适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更名及其当年的思想概括:
那时,《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
进化论的科学知识及其现代性进步思想,成为那个时代和社会文化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成为了鲁迅写作生涯的科学“开篇”。
(作者系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