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最暖时期,在1901年以来的10个最暖年份中,除1998年,其余9个均出现在21世纪。”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在8月4日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发布会上介绍说,据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气候系统变暖仍在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
我国升温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区域差异较大,且气候波动性强,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记者从《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中了解到,1951—202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增速是每10年0.26℃,这个时期全球平均的增速大概是每10年0.15℃。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地表平均气温快速变暖。中国观测到的变暖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也比全球陆地平均变暖快了约三分之一。从现在全球升温的地域分布来说,中高纬度的升温速度明显高于低纬度地区,而中国基本上处于中高纬度的区域里。
“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大类。”巢清尘介绍说,自然因素包括了太阳活动的变化、火山活动,以及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等;人为原因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大气中气溶胶浓度的变化,土地利用和陆面覆盖的变化等。
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现有的一系列证据都表明,人类活动在气候变化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近百年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巢清尘说。
气候变化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气候变化影响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其带来的风险已经从自然物理系统不断地向社会经济系统蔓延,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都会构成重大的威胁。
“比如在海洋、陆地、冰冻圈、生物圈多个圈层,都可以监测到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特别是中国的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指数。”巢清尘称,总体来说,增暖和降水的波动会使我国水资源的脆弱性明显上升,风险更为突出,而且增温与干旱化会使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进一步下降,海洋热浪对海岸带和海洋的负面影响也会将进一步持续。
近些年,高温热浪事件明显趋多、趋强,会对人体健康、电力交通系统等带来重大的影响。
此外,增暖和天气气候极端事件还会给重大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带来更大的风险。
为何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气候系统不稳定,平均气温的升高就使极端高温等事件发生概率明显增加。”巢清尘表示,从理论上讲,气温每升高1℃,基本上大气的持水能力会增加7%,所以会导致强降水事件。我国近60年总的降水量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增加趋势,但强降水事件呈非常明显的增加趋势。
近年我国暴雨洪涝、台风、干旱、强对流、高温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刚刚过去的7月,河南经历罕见的极端强降水,西欧也遭遇特大暴雨。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和强发、水资源变化、冰川退缩、积雪消融、海平面上升,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些大部分是物理方面的影响。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中提到,过去60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5.1毫米,尤其是江南东部、青藏高原中北部、新疆北部和西部降水增加趋势尤为显著。
同时,高温、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增多增强,中国气候风险水平趋于上升。在1961—2020年,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极端低温事件减少,极端高温事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增多。
“现有科学研究表明,高温热浪、强降水、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冰川缩减、积雪消融都与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巢清尘称,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有助于进一步减少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