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23日 星期五
往事漫忆
烽火传军情的古老传说
□ 金 涛

    在人类的童年,那时科技还很落后,电报、电话、手机还未发明,为了沟通信息,传递重要的军情,人们可谓绞尽脑汁,想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妙计。如修建四通八达的驿道,以人力或快马传递情报;在交通不便的原始森林,各部落之间,以不同节奏、类似密码的鼓声传递消息;当然,还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迅速突破空间的障碍,这就是举火为号,以火光传递消息。

    相传公元前12世纪初,古希腊发生了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关于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起因,以及许多传奇的细节,本文不拟细说,只是提及一点,即以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为首的希腊诸国联军,东渡爱琴海,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城。战争延续约10年,最终取得了胜利,于是当务之急,是如何迅速地把这个重大的胜利捷报,传递到阿伽门农的故乡。

    特洛伊城在今土耳其的希沙立克,而希腊诸多岛屿散落在爱琴海的辽阔海域。固然,舰船乘风破浪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然而速度太慢了,有没有更加快捷的通讯手段呢?

    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阿伽门农》,首演于公元前458年。这部气势磅礴的戏剧一开始,便是王宫屋顶上的守望人发现了夜空中出现的火光。他纵声喊道:“欢迎啊,火光,你在黑夜里放出白天的光亮”“我给阿伽门农的妻子一个明白的信号,叫她快快从榻上起来,在宫里欢呼,迎接火炬,因为伊利翁(特洛伊的别名)的都城已经被攻陷了,正像那信号火光所报道的。”(史载,特洛伊是公元前1184年陷落。)

    接下来,阿伽门农的妻子克吕泰墨斯特拉上场。她以诗的语言,讲述了夜空中火光传递的轨迹:“赫准斯托斯(火神),他从伊得山(在特洛伊郊外)发出灿烂的火光。火的快差把信号火光一段段传来:伊得首先把它送到楞诺斯岛(爱琴海北部的岛屿,距特洛伊90公里)上的赫耳墨斯悬崖上,然后阿托斯半岛上的宇宙峰(阿托斯是马其顿南部的半岛,东南距楞诺斯岛约70公里)从那里把巨大的火炬接到手;那奔跑的火炬使劲跳跃,跳过海,欢乐地前进……那松脂火炬像太阳一样把金色的光芒送到马喀斯托斯山(欧波亚岛北部)上的望楼前。那山峰没有昏睡,没有拖延时间,没有疏忽信差的职务;那信号火光经过欧里波斯海峡上空,远远地把消息递给墨萨庇翁山(安忒冬城附近)上的守望人。他也依次点起了火焰——烧的是一堆枯草——把消息往前传递。那火炬依然旺盛,一点也没有黯淡,像明月一样跳过了阿索波斯平原,直达喀泰戎悬崖(距墨萨庇翁山约30公里),在那里催促这信号火光的另一个接力者。那里的守望人不但没有拒绝远处传来的火光,反而点燃了一朵比命令所规定的更大火焰,那火光在戈耳戈眼似的湖水上面一闪而过,到达山羊游玩的山上(革刺湼亚山),劝那里的守望人不可漠视生火的命令。他们大卖力气,点燃了火,送出一丛大火须,那火须飘过那俯瞰萨洛尼科斯海峡的海岸,依然在燃烧,跟着就下降,到达阿刺克奈翁山峰(北距革刺涅亚山约40公里)——靠近我们都城的守望站,然后从那里落到阿特瑞代(指阿伽门农和他的弟弟墨涅拉俄斯)的屋顶上,这光亮是伊得山上火焰的儿孙。”

    从这里可以看出,尽管特洛伊距离阿伽门农的都城阿尔戈斯有400公里之遥,但传送军情的火光,像不知疲倦的竞技选手,在海岛、山峰、平原和海峡间迅速奔跑,不失时机将攻陷特洛伊城的捷报传送到了都城。而且我们还知道,这火炬的接力,事先在固定地点都设有守望站,配备了专职守望人,他们按照规定点燃枯草或松枝,传递火光!

    这是古希腊运用火光传送军情的实例。在古老的东方,也有用火光传递军情的实例,最有名的便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太史公笔下鲜有戏说,“烽火戏诸侯”出自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西周的准确年代为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周幽王在位是公元前781年至前771年。

    当时,中央政府为了沟通与边疆的信息往来,在边关重镇及交通要道沿途修筑烽燧,即烽火台,如同高高耸立的碉楼,储备柴草。一旦外敌入侵,即燃起柴草(也有一说为狼粪),各烽燧相继燃起火光或“狼烟”,传递紧急军情,上达中央政府。

    可见古诗中的“大漠孤烟直”,有时也类似“烽火连三月”,预告边情紧急,并非都是诗情画意。

    史载: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周幽王居然动用国之重器,无端燃起烽火,征召各路诸侯,视军国大事若儿戏。于是,历史很快惩罚了这个昏庸且愚蠢的周幽王。“……申侯怒,与绘、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

    “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历史的教训太深刻了!以致这个以喜剧开场又以悲剧闭幕的古老故事,几千年来,在我国,几乎妇孺皆知:国之重器岂可视作儿戏!

    那大漠荒野上的一个个烽燧残丘,至今仍诉说这古老的传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