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23日 星期五
更好发挥科幻产业扶持政策的效能

    我的案头上摆着一本书,名叫《超级武器与假想敌》,记录美国国防部资助科幻推广的历史事例。另外,同样是美国政府机构,NASA也对支持美国科幻有一定的安排,比如设置专人与好莱坞制片公司对接。

    另外,日本政府文化部门扶持本国动漫产业。这些扶持不针对科幻,但是日本动漫有很多科幻题材的作品因此得以推广。

    除此之外,我不记得有哪国政府机构扶持过科幻。即使美国这两个政府部门,分别也只关注军事科幻与航天科幻。

    日前由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到,实施科幻产业发展扶持计划。搭建高水平科幻创作交流平台和产品开发共享平台,建立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为科幻电影提供专业咨询、技术支持等服务。推进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加强科幻影视创作。组建全国科幻科普电影放映联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科幻产业发展基金,打造科幻产业集聚区和科幻主题公园等。这对国内科幻界来说,是个令人振奋的利好消息。

    政府全面推动科幻发展,这在世界科幻史上前所未闻,这件事本身就很科幻。三十多年来,中国科幻长期靠市场的无形之手推动。已经后继乏力。除了个别作品,其实是一潭死水。人们渴望“破圈”又找不到途径。如今伸来有形之手,大家都非常期待,希望这些政策更好地推动中国科幻走向新的繁荣。

    身为科幻的从业者和研究者,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明确“科幻”的定义。

    自从“科幻”这个词汇产生以来,它的内涵近百年都扯不清,各种定义能翻出几十个。这本来只是学术问题,并没有紧迫性。如今要出台政策,要有配套方案,涉及资助和奖金,那么,这里的“科幻”包括什么,不包括什么,就需要明确定义。至少是给出操作性定义,也就是明确科幻扶持政策适用范围的定义。

    科幻不好定义,在于内涵会改变外延。你把手机改叫别的名字,不影响手机本身的存在。但是更换了“科幻”的内涵,往往会改变我们对科幻的视野。

    以前一提“科幻”,大家只想到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但是2020年科幻产业研究报告表明,游戏才是科幻最大的市场,超过科幻影视和科幻出版的总和。现在又有人提到数字娱乐,更有人建设线下科幻商场、科幻餐厅和科幻主题公园。VR、桌游、剧本杀和密室逃脱这些新兴娱乐也早就包含大量科幻题材。

    从形式上看,科幻产业已经包罗万象。那么,有关扶持政策中的“科幻”包含哪些,不包含哪些,需要尽早明确。

    退回到科幻小说与科幻影视,单看内容,科幻也非一体,主题和题材五花八门。有《猫城记》这样批判现实的科幻,也有《疯狂麦克斯》这样悲观未来主义的科幻。政府部门扶持科幻,是覆盖所有科幻作品,还是在主题和题材上有所取舍,也要尽早明确。

    目前,科协与地方科委是推动科幻扶持政策的具体部门,当然会关注科幻与科学之间的互动,而不仅仅把科幻当成文艺产品推动。上海浦东科幻协会提出的口号很值得参考——“科技赋能科幻创意,科幻赋能科技创新”。这两句话,很好地总结了科幻与科学之间的互相影响。

    具体来说,需要有专门机构落实这种融合。这些部门需要有人员编制,有经费,持续开展工作。中国科协设置的科影融合办公室就很好,我们也很期待这个机构发挥更大作用。

    不过,科幻定义无论如何变化,总归属于文创产品,而不是科技产品。科幻中的创意能在文艺平台上交易,但不能申请专利,这点恐怕不会改变。

    于是,文创部门就是科幻的主要创作者。然而,包括影视公司、游戏公司、旅游公司和出版社在内,文创部门基本不属于科协和地方科委的职能范围,与科研机构更没有隶属关系。这就让科学界很被动。

    文创部门或者对科幻完全没兴趣;或者有兴趣,但并不希望运用太多科学知识。即使偶尔有科幻项目使用科学知识,他们也不一定请科学顾问,在网络上随便搜索就足够了。

    这是科幻产品与科普产品的重要区别。科普产品在知识上不能出错,经费充足的科普项目会请科学顾问把关。科幻只是畅想,无所谓对错,即使好莱坞科幻大片也有明显的科学漏洞,但并不影响它们的票房收入。文创部门在科幻上缺乏与科学部门合作的动力。

    至于具体的解决办法,建议由科学部门直接从事科幻创作。现在,国内主要的科幻作家多半来自科学共同体。将来,大型科幻影视、科幻综艺、科幻会展之类项目,可能也会由科研部门直接操作。

    中国航天一向有自己的文创机构,覆盖了小说、影视和会展等各部门。国家海洋局有海洋文化推广部门,归并到自然资源部后,相关机构仍在运作。中科院物理所近些年介入不少综艺类节目,最近在探索沉浸式会展。中广核也搞过科幻征文。

    这些都是科研部门直接推动创作的实例。不过,受限于学科划分,这些机构的资源只能用于宣传本学科。科协或者地方科委作为全面的科学管理者,有关扶持政策如果优先用于科学部门的科幻项目,可能会发挥更好的作用。

    科幻圈里有些人并不赞同由“科”字头的部门扶持科幻,他们担心这会让科幻创作风格单一化,有些人更希望科幻中的“科”越少越好。其实,不怎么“科”的科幻一直有市场。打开电视看近几年拍摄的科幻网络大电影,几乎都是“有幻无科”的科幻,很多都有不错的点击量,它们并不需要扶持就能生存。国家出面扶持科幻,重点应该不在这里。

    确认科幻扶持政策的边界,并非是约束创作,不是人为规定科幻可以写什么,不可以写什么,而是要明确政府扶持的重点在哪里。至于不属于扶持重点的科幻,社会各界仍然可以写、可以拍。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科幻作家、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