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20日 星期二
南方稻田耕作制度亟待改革
□ 黄国勤

    南方稻田是粮食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的重要场所,在维护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耕作制度是农业生产上一项战略性措施,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南方稻田耕作制度的不断改革,对于加强南方粮食生产,维护地区和国家粮食安全,以及推动南方乃至全国农业和整个经济的向前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实现南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考虑,当前南方稻田耕作制度改革亟待改革。

    从冬闲变为冬种

    当前,南方稻区存在大量冬闲田、撂荒田(抛荒田),为此,应高度重视南方冬闲稻田的开发利用。要将南方现有约2亿亩的冬闲稻田全部利用起来,种植各种冬季蔬菜,让冬闲田全部披上“绿装”,既可“冬收”为农民增加一季经济收入;又可“冬养”保持水土、提高农田土壤肥力;还可“冬游”促进乡村旅游。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开始,南方双季稻区出现“双改单”(双季稻改单季稻),导致南方水稻种植面积“下滑”,稻谷产量下降,这对确保粮食安全极为不利,必须下大力气,采取坚决措施,凡适宜种植“双季稻”的稻田,要坚决恢复种植双季稻。同时调动和激发农民种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发展双季稻变成南方稻区农民的自觉行动、普遍行动。

    南方稻区长年以种植水稻为主,盛行水稻连作(主要是复种连作),不仅造成土壤养分单一消耗,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变劣,而且土壤有毒、有害物质积累,导致严重的农田生态环境污染(如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农产品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再加上长年连作导致水稻病、虫、草害加剧,致使农药用量增加,又更进一步加重了农田生态环境污染。消除这种“连作弊端”“连作障碍”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实行作物轮作,比如:稻棉轮作、稻瓜轮作、稻薯轮作、稻烟轮作等。

    改传统稻田单一种稻为稻、渔(包括鱼、虾、蟹、鳖、鳅、鳝、螺、蛙等)综合种养,对于提高稻田生态经济效益,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具有重要意义和显著效果。

    从化学防控转为绿色防控

    化学养地在南方水稻生产中很是普遍,但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必然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破坏农田土壤结构,对实现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利。从推动南方稻田耕作制度“绿色转型”的角度,必须改化学养地为生物养地。实行绿肥还田、种植豆类作物生物固氮、秸秆还田,以及利用沼液、沼渣肥田等生物养地措施。

    单纯依靠喷施化学农药防治水稻病虫草害的化学防控,对南方稻区稻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为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必须改化学防控为绿色防控。比如,通过发展稻田间、混、套作和复种轮作,减少稻田病、虫、草害;应用太阳能杀虫灯、防虫网、黄板或蓝板,以及释放天敌、实行稻田养鸭等各种绿色防控措施控制病虫草害。

    由重用轻养改为用养结合

    南方稻区是我国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区,具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但长期采用这种传统耕作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生产效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不适宜当前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要求。而大力推广稻田保护性耕作,在实行常耕(常规耕作、传统耕作)的基础上,与少耕、免耕、深耕、浅耕,以及覆盖结合起来,形成稻田“轮耕”体系,这对提高南方稻田耕作系统的效率和功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值得广泛推广。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南方稻田耕作制度,就是要将用地与养地结合起来,实行用养结合。在长期连作的稻田,实行水旱轮作,则可改善土壤结构,减少作物病虫草害,促进作物高产高效和农业绿色发展。

    (作者系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