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冠文
2019年,年过八旬的我在先后完成了出版社预约的三本科普图书和与他人合作撰写的两本学术专著的书稿之后,准备心无旁骛地度过快乐、健康的“夕阳时光”。然而,与孙儿的一次闲聊又激发了我再次走上科普阵地的激情。
孙儿大学毕业后,在一个化工厂当工人。有一次我与他闲聊,问他车间里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情况。他说,现在工厂都是现代化设备,直接用电脑控制,没有科技创新的空间。
他的回答引起了我的深思:现代化设备真的没有科技创新的空间吗?如何才能启动青年人的科技创新潜能,让他们投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洪流中去呢?
于是,我想到科普问题,决心再次走上科普战场,以科技前辈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事迹为内容,以青年人为对象,撰写科普文章。
2020年,我在《科普时报》开了“科技创新趣人趣事”的栏目,希望通过古今中外科学家、发明家进行科技创新的故事,鼓励青年勇敢地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洪流中去。
为此,我还正在撰写介绍古今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事迹的“中外科学家的故事”系列,希望用古今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探索严谨、巧妙的科学方法,践行用科技造福人类的事迹,鼓励青年朋友投身科学技术的行例中,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高速发展作贡献。
下面讲几个我从事科普工作的小故事,希望它们能激励更多的朋友加入到科普队伍中来,共同为发展我国的科普事业,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尽力。
轮船上巧遇“优选法”
1972年夏天,我由上海乘轮船去武汉。途中,我发觉每到一个码头,轮船都要停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才开船。当一个服务生到我们船舱打扫卫生时,我便和他聊起来:“每个码头船都要停留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不能在每个码头少停一点,将整个航程的时间缩短呢?”他回答说:“你不知道,过去到每个码头都是晚点。这一次是采用华罗庚的优选法加煤,不但烧煤少,而且航行速度快,每个码头都提前到达。所以,才会停那么长时间。”我听后,大吃一惊:没有想到华罗庚的优选法这么管用。这件事使我懂得:科学技术只要被广大劳动者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生产力;而科普工作则是让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因此,后来我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常常会努力去做一些科普工作。
农民告“化肥”
1983年,我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小麦丰产带”项目检查指导组来到一个乡的麦田查看苗情,一个农民跑来找州农业局局长“告状”。他说,他买的化肥(尿素)有问题,把他家的小麦叶片烧了好多伤疤。我想,如果化肥质量有问题,应该是肥效差,不应该烧叶片。此时,我突然想到,可能是施肥时间不对。于是我插话问道:
“你是不是早晨去撒的化肥?”那个年代,化肥都是人工施撒。
“是的,为了早灌水,天一亮我就去了。”
“早上露水大不大?”
“大。”
“好了,这不是化肥的问题,是你撒化肥的时间不对。”
“为啥?”
“因为,溶化了化肥的露水就变成了浓度很高的液体肥料,会烧伤小麦叶片。”
“啊!”
“以后撒化肥,一定要等到露水干了再撒。”
事后,我给局长建议说,这虽然是件小事情,但它反映了农村需要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这种常识性的错误就不会发生了。
这件事让我认识到,在农民群众中开展科普工作的必要性。从此便开始了我持续、漫长的科普生涯。
为了让科学种田的知识能更好地被农民和职工接受,并尽快地转化为他们高产、致富的工具,我在科研中尽量结合生产实际,制定一些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苗情诊断”指标。如提出 “马耳朵”“驴耳朵”“叶包蕾”“蕾挤叶”“大蕾围顶心”等形象生动,易懂易记的诊断棉花顶心形态的指标;新增便于调查的“蕾上叶数”“花上叶数”等量化指标。
为了便于农民和职工记忆,我又编了一些“苗情诊断”顺口溜。如诊断春小麦叶色指标的 “苗期淡,分蘖浓,拔节淡,孕穗浓,抽穗转淡到成熟”;孕穗期群体诊断指标:“远看成片,近看成行,低头见地”……这些工作得到了农民朋友的认可:形象化指标被普遍应用,顺口溜指标广为流传。
(作者系新疆农垦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