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讯(项铮)6月30日,我国正式获得由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无疟疾”认证。中国已连续四年保持本土零疟疾病例,远远低于1940年代估计的每年3000万病例和30万死亡人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周晓农说:“中国防治疟疾的历史悠久。这是我们国家挽救生命的重大成就,也证明了强大的医疗基础设施、针对性的创新和领导力在终结疟疾方面的关键作用和必要性。”
中国在农村、高风险地区和边境地区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建设了适当的医疗预防基础设施。10多年前,国家疟疾计划实施了“通过监测跟踪传染源,采取措施消除流行病”的战略,建立了1-3-7标准,改变了疟疾监测和应对规范。该规范明确规定了诊断(1天)、确诊和风险评估(3天)以及控制所有疟疾病例行动(7天)的时间表,以防止疟疾进一步传播。此后,本区域的一些国家采用了这一方法,并根据当地情况进行了调整。
“疟疾传播需要3个要素:人类宿主、媒介按蚊及疟原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刘起勇认为,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是疟疾消除不可取代的必要工具。
斩断传播链,中国就成为最早尝试使用药浸蚊帐预防疟疾的国家之一,早于世卫组织建议使用蚊帐控制疟疾的1980年代,社区参与也是我国疟疾防控的一大特色,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发起爱国卫生运动,一起浸泡蚊帐、消除蚊虫孳生地。
中国自主研制了青蒿素等抗疟特效药。对付疟原虫的耐药性,中国团队提出了延长用药和联合用药的应对方案。在世卫组织重症疟疾管理与操作手册第3次修订版本中,将青蒿虎脂取代奎宁作为一线治疗重症的药物。
亚太领导人疟疾联盟(APLMA)首席执行官Sarthak Das博士评论道:“疟疾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我们有能力阻止它的蔓延,整个区域必须共同采取行动。中国经验已经证明,即使在人口众多的国家,消除疟疾也是可能的。我们意识到,每个国家都必须采取独特的、适合自身情况的方法来消除疟疾,特别是针对其最易感人群,那里的疟疾流行程度往往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