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23日 星期五
在生存危机和环境危机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星星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越来越重要了——
我们不妨为星星设立一个节日
□ 艾天华
视觉中国供图

    把日历从年初翻到年尾,我发现节日很多,既有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七夕节等,也有新中国成立后设立的节日,比如国庆节、建军节、植树节、教师节、护士节、青年节、丰收节;既有国际性节日,比如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等,也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比如清明节、重阳节等。有的节日很喜庆轻松,有的节日气氛沉重。总之,节日众多,意义各不相同。

    但是,我发现,在如此众多的节日里,竟然没有一个和我们头顶的星星有关,最起码,目前还没有一个为星星专门设立的节日。

    为什么我们不为星星设立一个节日?

    星星对于我们的意义越来越重要

    自人类诞生至今,星星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似乎一直是无关紧要的事。“远在天边”的星星,远远没有“近在眼前”的种种生活事务来得重要,这可能也是至今没有一个关于星星的节日的原因吧。

    但是今天,星星对于我们已经不再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了。远古时期,古人忧心天塌地陷带来的毁灭危险,而创造了“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可是自那以后,天塌地陷的毁灭危险就消失了吗?没有,这也正是人类矢志不渝地探索星空、走向深空的原因所在。

    在生存危机和环境危机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星星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越来越重要了。

    科幻迷需要一个关于星星的节日

    科幻作家和科幻迷们是最喜欢仰望星空、畅想未来、忧心未来、借未来述说今天的人,但是,即便刘慈欣已经几乎家喻户晓,即便《流浪地球》创造了四十多亿元的票房,即便今天科幻的热度和繁荣程度前所未有,科幻在中国依然是小众文化。

    目前,中国科幻作家仅有500位左右,叫得响的科幻电影也仅有《流浪地球》一部而已,2020年,中国大陆科幻出版物数量创造了历史纪录,但是也只有657部而已,其中销量不足1000册的竟然有403部之多,科幻新书的码洋数量仅为6151万元,仅占全部图书码洋规模(970.8亿元)的0.6336‰。

    虽然我国的科幻力量很弱小且比较松散,但也出现了好多个科幻组织,本来就不多的科幻作家和科幻读者被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当然这种局面对于科幻的繁荣发展是有利的,但是至今却无法形成一个代表中国科幻的统一标识。中国科幻需要一面共同的旗帜,“星星节”应该就是一个很好的聚合点。

    太空探索需要一个关于星星的节日

    国际天文日是1973年开始的,目的是在每年四五月间靠近上弦月的某个星期六,天文俱乐部、天文馆以及天文爱好者组织共同向公众宣传天文知识。

    2016年,为了纪念中国航天成就,国务院同意将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这两个节日都过于专业,受众范围很窄,影响范围有限。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探测器的返回器携带月壤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升空,计划通过2至3个月的环绕飞行后着陆火星表面,开展探测任务。

    太空站方面,中国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并开始运营,空间站的近期规模为100吨,可载3人。

    我们的未来是星辰大海,中国航天的道路任重道远。

    科幻作家刘慈欣说:“恰如大航海时代航海家的探索导致了新大陆的发现,中国的太空探索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也将一步步把普通人的眼睛引向宇宙深处。”

    在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大步发展的重要时刻,我们需要更多人关注、热爱、支持、参与航天事业和星空探测。“星星节”的设立和庆祝有助于实现这一目的。

    关于节日的名称,我们建议在“星星节”“星光节”和“银河节”里面选一个。

    关于节日的时间,建议设在每年农历八月底的最后一天,秋高气爽,没有了月光的影响,星光将显得更加灿烂,便于人们抬头仰望。

    为推动星星节成为公众节日,建议创作星星节主题歌,设计星星节标识;做一台全网直播节日庆祝晚会,让科幻人、航天人和天文人成为主角,让所有关于星空的歌在这一刻依次唱响;举办关于星星的征文比赛和天文知识竞赛,在晚会上颁奖;在晚会举办现场,熄灯一刻钟,全体仰望星空一刻钟,把这个环节作为星星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系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理事、科幻作家、时光幻象东北大区联络处秘书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