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9日 星期五
是谁把孩子绑架到奥数战车上
□ 李峥嵘

    学有道

    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不建议普通孩子学奥数。”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的一番话,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到底该不该学奥数?奥数为什么会成为广大家长的痛点?“全民学奥数”背后有什么需要改变的学习观念?

    全民奥数背后的学习焦虑

    袁亚湘在两会期间提出建议:“我不建议普通的孩子学奥数,奥数只是(适合)极少数孩子去学的,的确有一些非常有天赋、对数学非常热爱的孩子,这些孩子才应该去学奥数。大部分普通的孩子我觉得不应该去学奥数。”袁亚湘进一步解释称:第一,因为奥数不适合大范围的、每个孩子都去学;第二,如果对数学不是特别喜好的孩子,学奥数很可能会把他的学习兴趣搞没;第三,对于普通的孩子,也没必要去学那些奇特的解题技巧。

    这番话引起了热议,说明触到了长久以来困扰家长的教育痛楚。

    奥数全称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最早是1934年和1935年苏联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的名称。发展至今,已成为公认最有国际影响力、水平最高的中学生数学竞赛。奥数比赛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原本是为了选拔在数学上具有天赋的孩子,但是,这些年,获奖的中学生能被超一流大学提前录取,奥数逐渐沦落为择校的敲门砖。特别是随着小升初统考取消、很多重点中学变相用奥数来作为“掐尖”的工具,学奥数的年龄不断下移。教育部门不允许公立学校出面考试,民办比赛就风起云涌,各种名目“占坑班”迅猛发展。焦虑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入一所更好的学校,没有深入去思考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就把刚上小学的孩子捆绑到了奥数培训的战车上。

    问题出在哪里?低年级奥数、全民奥数屡禁不止,根子上反映的是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渴求。一方面,需要从国家层面发展均衡教育,并给孩子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为学有余力的孩子提供机会去张扬个性、发展天赋。另一方面,需要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厘清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如何根据自己孩子的特色,遵循天性、挖掘潜能、持续发展?

    是什么伤害了学习本能?

    学习原本是人的天性,每个孩子都有发自本能的渴望,想要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只是感到刷题的痛苦,被一次一次的排名所绑架呢?

    因为只看结果不重过程的学习模式,将奥数当成了一种筛选人的工具,违背孩子学习的本能,破坏了内在学习动机。研究发现;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动机,才是创造、责任、健康行为以及持久改变的核心所在。所有的择校排名、奖励比赛优胜者、淘汰后进者,这些激励或者施加的压力,有时候会让人顺从,但是更多的是带来伤害和负面结果,包括丧失学习斗志、激发反抗的冲动。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一些在中学时代非常热爱奥数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却完全放弃了学习,因为他们在漫长的一次又一次地被筛选中,耗尽了对数学的兴趣。

    研究发现,人们原本愿意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去做某些事,但是因为做这个事得到了外部奖励,反而会伤害了他们的内在动机。科学家曾经做了一项有趣的拼图实验,有两组研究对象,一组拼出了拼图就会得到金钱的奖励,另外一组不会得到任何的奖励。实验最重要的一段时间,并不是研究者在房间里陪着研究对象的时间,而是当研究者离开之后,有8分钟的时间研究对象可以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时候孩子还会自发地去玩拼图吗?研究者在暗处观察发现,在自由的时间里,第一组因为玩游拼图游戏而得到奖励的学生,不愿意再去玩这个游戏了,因为没有奖励了。拼图原本是孩子喜欢玩的游戏,没有奖励也会乐此不疲,引入了奖赏反而让一件本来愉快的自我探索活动,变成了一项为了追求奖励的乏味的活动。

    《一个数学家的叹息》书中有一段话非常值得跟大家分享:“数学问题就是这样产生的,出自真诚而有意外收获的探索,而这不是生活中每一件伟大事物的运作方式吗?小孩子了解这一点,他们知道学习和游戏是同一件事,悲哀的是成年人已然忘却,他们把学习想成是讨厌的工作,所以学习就变成讨厌的工作了。”

    怎么才能保护孩子天然的学习热情,创造条件让孩子自我激励?首先作为教育者,自己要享受这一乐趣。《一个数学家的叹息》的作者、数学老师保罗·洛克哈特说:“如果你自己没有兴趣探索你自己个人的想象宇宙,没有兴趣去发现和尝试了解你的发现,那么你干吗称自己为数学老师?如果你和你的学科没有亲密的关系,如果它不能感动你,让你起鸡皮疙瘩,那你必须找其他的工作做。”其次,要激励而非奖惩孩子的学习热情。《小王子》的作者安托圣·埃克苏佩里有一个比喻:“如果你要造船,不要先招揽人来搬木材,不要给人指派任务和工作,而是先教他们去渴望那广袤的大海。”

    《内在动机》一书指出,对年幼的孩子来讲,学习就是他们的工作,他们会自然而然、满怀激情地学习,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学习动机大为削弱,在学校里很少有孩子表现出三四岁时那样对学习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兴奋感。原本他们身上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寻求新颖、渴望学习、无惧挑战,正是使用分数和外在的奖罚,削弱了孩子对学习的渴望。那些真正能够持续学习下去的人、终身享受学习的人,都是为了享受学习的乐趣、全身心投入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为了等待奖赏。

    2020年,数学家丘成桐为清华大学毕业生深情赠言:“寻自然乐趣,拓万古心胸。”唯有保护渴望,不伤害本能,放宽胸怀,享受过程,才能激励人们去不断学习。

    (作者为教育硕士、金牌阅读推广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