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第二个环节,是基于自主指令系统的软件生态。我们现在的电脑生态是基于英特尔的X86指令系统,手机的整个软件生态,则都构建在了ARM的指令系统上——电脑上的软件在手机上跑不了,手机的软件在电脑上也跑不了,因为指令系统不一样。所以我们应该有第三套,基于自主指令系统的软件生态。
第三个环节,就是基于自主材料设备的生产工艺。现在境内的一些生产工艺也不错,比如14纳米芯片可以稳定量产,7纳米也基本成功,可有的技术还是受制于人。
发展核心技术要自立自强
那么,我们怎么打造“国内大循环”体系?怎么发展核心技术?我们有两条路线可以走:第一条路线可以总结为“市场换技术”,第二条路线叫“市场带技术”。
我认为,如今我们的根本出路是要走“市场带技术”的道路——立足于科技的自立自强,通过自主研发把核心技术掌握了,然后在体制内市场的带动下发展起来,并且走向开放市场竞争。
当然,第二条路走起来辛苦一点、慢一点。有的产品像“养猪”,确实一年就能出来;有的产品像“养牛”,三年就可以犁地;而一些核心技术产品则像养孩子,谁家孩子五岁就能挣钱养父母,你要养他二三十年——核心技术产品包括“工业的心脏”发动机、“信息产业的心脏”CPU,这些都是需要花二三十年工夫,甚至更多时间才能掌握的。我们要走这条路。
龙芯,在试错中发展
我以自己做“龙芯”为例,谈谈我们在不断试错中发展的过程。
我们2000年开始筹备,2001年在中科院计算所开始研发“龙芯”CPU。“中国要不要做自己的CPU?”刚开始我们没有得出共识。有些人说,我们明明可以买到很便宜、很好用的东西,你为什么要浪费钱来做这个事情?
我们做了10年,期间也得到了来自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工信部等部门支持。
2010年的时候,我们开始转型做企业,要让市场来检验,走向产业。我们总体就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计算所的科研成果(样品)变成产品;一个是在市场中试试看。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进行了三轮迭代。
第一轮试错花了5年的时间。2015年的时候,我们的“龙芯”CPU出货了,每年出货几万片,解决了数以千计的问题;第二轮是2016—2019年,每年能卖几十万片,同期又解决数以千计的问题;现在是第三轮试错开始,在过去的2020年,我们的CPU已经卖到上百万片了。我们相信,到2022年,“龙芯”CPU有能力走向开放市场。
在多年的试错过程中,我们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如今“龙芯”生态已包含几千家企业,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其软件生态也不断丰富。另外,“十三五”期间,我们的CPU性能提高了12倍。所以,我们觉得在试错的带动下是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完成补课的。
我们做核心技术,不仅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还需要“耐着性子坚持干”。
核心技术产业,是以30年为周期的。有些东西是不能取巧的。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一个数学函数,我们常关注三个变量:体制机制的改进、经费的投入,还有人才。但创新这个函数需要第四个变量,也就是时间、就是耐性。只要依靠实事求是的作风、自力更生的精神、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就能干好它。
总之,我们要走“市场带技术”的道路,通过自主研发掌握CPU的核心技术,建立自主可控的IT信息技术体系,未来我们失去的只有锁链,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本文选自作者在2021科学跨年之夜活动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