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说科普
现在大家都很关心我们国家芯片的发展。我给大家讲一种很特殊的芯片,它是芯片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它是最重要的芯片,没有之一——这种芯片叫CPU。
什么是CPU?
当代计算机都采用一种结构,叫“冯·诺依曼结构”。冯·诺依曼是一位美国数学家,他在上个世纪40年代写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冯·诺依曼结构”。他指出,计算机在逻辑上由5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其中,存储器就是内存条,大家很熟悉;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等;显示器是输出设备。此外,运算器和控制器加起来,被称为“中央处理器”(简称CPU)。
那么CPU和芯片是什么关系呢?CPU不一定就是芯片。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CPU体现为一堆“柜子”;90年代以后,英特尔的微处理器出来了,于是CPU体现为一个芯片,比起早期的那些“大柜子”快多了。
21世纪以后,我们走进了手机移动端的“ARM时代”,里面的CPU体现为一个IP,我们做芯片可以购买IP来做。所以,CPU不见得是直接体现为芯片的,可以体现为一堆机柜,也可以体现为一个IP。
我国计算机事业经历三大阶段
回顾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我觉得到现在为止,我们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也就是我的导师夏培肃院士那一代。夏培肃是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56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成为了我国整个计算机事业的摇篮。那时候的计算机人,可以说是“从矿石造起、从沙子造起”做成芯片,然后做成计算机。当时的计算机可以满足石油勘探、“两弹一星”研制的需求,所以第一个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自主,但是没有市场化。
第二个阶段也跨越了30年,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的前十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造不如买”——国外的东西确实又便宜又好用。虽然计算机的市场规模做得很大,但是我们丧失了自主性,相关研究工作从计算机两大核心(CPU和操作系统)领域的竞争中退出。
今天,我们第三代计算机人的使命,是在市场化条件下,实现自主性。
所以,回顾我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第一个阶段是完全的内循环,但这个内循环不大,仅满足特定需求;第二个阶段我们完全融入国际循环,成为世界工厂,却丧失核心技术;第三个阶段中,我们要构建一个内生的国内大循环。
信息产业“国内大循环”要打通技术环节
我们要构建“国内大循环”体系,要打通很多技术环节。
我认为IT产业、计算机产业的内循环,包括三个主要环节。
第一是基于自主IP核的芯片设计,我们现在做不少芯片,但里面的核心模块、核心IP都是别人的,比如我们可以买ARM的CPU核、买Imagination的GPU核,通过各种接口拼成一个芯片。芯片里的这些核心模块决定了芯片的性能、成本、功耗和安全性,所以我觉得芯片的核心组成模块我国要自己做,否则就是“攒芯片”,不是研发芯片。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