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传承薪火赤基因
□ 苏 青
校园秋色 (北理工校友会供图)

    “气爽天高,金秋九月,中关荟萃群英。八十华诞,争表校友情。皓首阅检才俊,观后浪、超越欢欣。成果硕,誉享海内,面貌焕然新。//自然科学院,延安创立,志在中兴。沐硝烟,国防兵器扬名。导弹雷达坦克,披靡向、疆固军精。征程启,再书宏卷,不负美光阴。”

    2020年9月19日,参加北京理工大学在中关村校区举行的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会后,回到曾就读的机电学院与师生座谈,听原系主任马宝华教授讲课,冯长根学长发言,与老师、学长同叙情谊,不禁感慨万千,遂填上述《满庭芳》词一首,以表情怀。

    1939年4月,为促进陕甘宁边区工农业生产,为抗战救国培养技术干部和专门技术人才,中共中央决定创办自然科学院。翌年1月,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亲自率队勘选延安南门外的杜甫川为校址;9月,建于此地的自然科学院开学,由此开创了我党高等理工科教育先河。抗战胜利后,延安自然科学院先后易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华北大学工学院;1949年8月学校迁京,1950年10月,中法大学校本部、图书馆和数学、物理、化学三个系并入;1952年1月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4月定名北京理工大学。

    历史上,母校北京理工大学曾为我国高等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1952年,学校的航空系调出,参与组建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采矿工程系调出,参与组建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冶金系调出,参与组建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1961年7月,学校的火炮、自动武器、炮弹等专业整编为太原机械学院(今中北大学)。

    我1978年考入北京工业学院,当时母校还是一所以研制常规兵器、培养兵器工业专门人才为主的国防工业院校,我填报的志愿是“特种装备与控制工程系”,接到的录取通知书写的却是“8系84专业”,让人倍感神秘。其时,学校不是按学科而是按照军工产品设置专业,我们系共设火箭战斗部、引信、爆炸技术与装药、火工品共4个专业,我所学的84专业为火工品专业,主要研制、生产军民两用、具有一次性点火、起爆、传爆等功能的元器件和装置。

    记得开学第一堂课是专业教育课,授课人陈福梅教授是我国火工品专业创始人之一,日后也是我们这个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还是全校第一批两个女博士生导师之一。她说火工品专业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火柴就是最简单的火工品,常见的火工品有子弹的底火,炮弹中的火帽、雷管、传爆管等,复杂的有运载火箭和航天器上的爆炸螺栓、特种弹里的爆炸开关、爆炸逻辑电路等。我大学毕业设计就是做爆炸螺栓装药设计,4年后,我在全班第一个也是那年唯一一个考上硕士研究生,有幸成为陈先生的学生,接受她耳提面命的指导,从事雷管与导爆药柱之间爆轰传递规律研究。近7年的母校学习、深造,对我日后的人生成长影响深远。

    北京理工大学80周年校庆的主题为“特立潮头,开创未来”,校庆宗旨为“传延安薪火,承时代使命”。校庆标志颜色选取“党旗红”,彰显学校始终传承红色基因,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的奋斗精神。标志采用挺拔硬朗的纵向直线,呈现出向上伸展的动势与力量,传达出母校学人坚毅的品质、团结的力量、拼搏的朝气和进取的精神,以及肩负富国强军固国防的使命担当。校庆标志融入的“80”字样,如同两扇开启的大门,象征着学校走过的八十年砥砺奋进之路,迈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建校80年来,这所从延安抗战烽火中诞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培养了一大批矢志科技报国的领军人才,走出了一条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红色育人路”,一条矢志国防、服务战略的“强军报国路”,一条开放包容、交叉融合的“创新发展路”。

    在校庆纪念大会上,无线电工程系1961届毕业生、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院士代表校友发言。他表示,在母校“延安根、军工魂”红色基因的熏陶和培养下,“红色国防工程师”成为自己一生的写照;他期望年轻一代北理工学子珍视在校时光,努力学习奋斗,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把母校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2020年11月10日,我因在房山区参加由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和房山区科协共同举办的“特殊形势下科学传播与普及高端研讨会”,顺便造访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目睹母校巨大变化,不禁感慨万千,遂填《西江月》词一首,以表情怀。

    “抗战延安创建,国防特色扬名。春秋八秩育精英,兵器扬眉邦定。//特立潮头开创,高歌砥砺前行。传承薪火赤基因,不负光阴使命。”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