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4日 星期五
用大数据给“健康城市”画像
□ 科普时报记者 项 铮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城市健康面临着诸多问题。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对我国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规划建设、城市治理等带来巨大挑战。8月28日,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正式启动“城市健康指数”评估——

    什么是健康城市?有哪些指标?科普时报记者8月28日自清华大学了解到,基于健康城市研究基础、跨学科研究能力、国家政策评估经验、城市规划长期实践和大数据技术积累,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将以第三方机构身份,独立组织并持续开展中国“城市健康指数”研究工作,设计城市健康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中国城市健康指数,评估各地城市健康水平的成效和问题,依托“大数据+大健康”为健康城市建设精准画像。

    城市健康指标体系待完善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教授介绍,100年前全球第一部城市规划立法由公共卫生法演变而成,城乡建设和公共卫生理念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

    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公布了健康城市10条标准。欧洲、北美、亚洲多个国家纷纷借助政府、社会组织第三方机构来建构各自的健康城市指标体系,并逐渐成为引领全球城市建设的行动指南。

    1994年,我国引入健康城市理念。历经多年发展,2016年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确定了第一批38个健康示范城市。2018年,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出台了首部全国健康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全面来评估健康城市和部分国家卫生城市。

    据尹稚介绍,从全国总体情况看,目前对健康城市的理解差异较大,指标量化口径复杂,整体难以横向比较,指标设置不全面,侧重于城市支撑性环境和医疗保障,缺乏卫生应急方面的内容。长期以来,人与空间数据缺乏,这两个数据也缺乏协同性。

    尹稚表示,我国城市健康指标体系亟待完善。已有的指标体系指数体系较为欠缺,获取上较多依赖于各城市现有的统计数据,时效性不好,难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城市健康状况和特色。清华大学新型城市化研究院依托科研优势、独特的技术能力,与各界共同建构完善的评估体系。

    三级指标60%来自大数据

    记者了解到,经过一年多的工作,目前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已经构建起特色的“城市健康指数”评估指标体系。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王宇介绍,该指标体系共包括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50个三级指标,“这些指标是经过层层筛选和反复论证后确定的,综合考量了指标的相关性、可靠性、合理性、有效性,通过综合方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力争能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每个城市的健康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60%的三级指标都为“大数据”和“创新数据”。在50个三级指标中,有15个来自地图及遥感大数据,15个来自社会、商业大数据。例如,身体健康信息搜索指数、心理健康信息搜索指数、手机安装医疗健康类APP用户比例指数,主要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社区健康设施可达性指标,来源为地图信息点数据库;城市热岛指数基于地表温度反演和热岛效应识别。

    王宇特别强调,评价体系既要统一,还要考虑地域环境、城市级别与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城市健康指数”第三方评估不会排名次,不搞“一刀切”,而是采用分类分档方式,引导城市管理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健康城市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如何改进中去。

    未来将建定期发布机制

    “城市健康指数”的评估过程包括“城市综合打分——问题识别——政策建议”三个环节。评估工作计划将分为两个阶段完成,近期主要针对健康城市试点和部分国家卫生城市,完善评价体系。远期评估范围覆盖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城市和278个地级市。

    “未来会建立持续不断的发布机制”,尹稚称,2020年为评估的基数年,今年年底前将发布首次评估结果。以后每年进行指标监测和数据收集更新,按计划发布城市健康指数的总报告和若干专项的指数研究成果。在年度评估的基础上,以每5年一个周期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以蓝皮书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发布研究成果,促进全社会关注健康影响要素的改善,引导公众参与。

    尹稚表示,清华大学面向社会形成开放式的城市健康指数协作网络,未来将不断吸纳行业合作伙伴、数据源企业和研究机构,逐步构建一套科学评估城市健康水平的指标体系,为长期开展相关政策规划与实施评估提供充分的保障和支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