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7日 星期五
文坛中医话“西游”
□ 刘为民

    文坛赛先生 

    前段时间,朋友邀我“西游”青藏高原与祖国大西南,实地考察“酒酿”“药浴”“灸穴”“纹身”等各民族医药和习俗。原因是抗疫宅居时,我读书钻研写科普——发表随想三两篇,都谈到中医草药。近日重读文史业界著述及电子版文献——讲的多是历代文坛中医草药与杏林掌故。其实谈这个话题,不一定要多么深入相关学术专业领域,只需再读读古代文学的“四大名著”。

    《红楼梦》里的中医药知识和曹雪芹的民俗文化修养,结合其诗词歌赋方面的文字功力,可谓登峰造极,毋庸置疑:涉及中药120多种40多方剂,记叙10多个完整病案人物、情节共5万余字,占全书近1/19还多。《三国演义》里“刮骨疗毒”等触目惊心的描述,大多读者视为对“关羽形象”的塑造、渲染和赞颂。殊不知,这恰恰是反映东汉以降我国医疗水平的纪实“写真”——相当于今天重大科研项目的“现场直播”——华佗主刀,就是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他的高超技艺和医疗水准,也绝非无源之水和空穴来风。还有中医讲的“情志病”,在“黛玉葬花”和“三气周瑜”的缠绵与悲愤中,可谓顺(医)理成(文)章,表现得鲜活、灵动,所以才感人至深!

    《水浒传》写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很多读者耳熟能详;谈起来就眉飞色舞。但是说到“地灵星神医安道全”往往张口结舌,不知就里。因为姓“安”的这位好汉是位郎中,并非武将以战功名世。宋江攻大名府战败卧病,“背上红肿生疮”;全靠他入伙上山先灸后药,才很快痊愈。后来安道全被“招安”为太医院“金紫医官”;到“双枪将徐宁”受伤七窍流血时,宋江仰天遥叹:神医安道全远去京师,“必损股肱也”。

    施耐庵在小说里赞美他:“重生扁鹊应难比,万里传名安道全。”也许其立意的“初心”似乎要彰显祖国医学的珍贵和神奇:120回本《水浒全传》,涉及中医药的有31回40多处,汤、灸、针、膏、丸、丹、散,一应俱全。并且,第一回开篇就写宋仁宗时的瘟疫灾情:开封府“自出俸资合药,救治万民”,到终篇第120回徽宗“近感微疾,现令安道全看治”;首尾情节,都贯穿医药病理——这的确是文坛名著很少见的。

    《西游记》中涉及中医药的故事也很多,而且是神丹仙药,能够起死回生。吴承恩妙笔生花的特别之处,在于通过孙悟空普及中医病理。第六十八回唐僧师徒来到“朱紫国”,孙大圣就念念有词,在国王的龙床旁讲解“四诊合参”是:“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望闻问切四般事”“第一望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第二闻声清与浊,听他真语及狂言;三问疾原经几日,”“四才切脉明经络,浮沉表里是何般”。细读吴承恩创作的字里行间,稍加留意,发现他极力宣扬中医的良苦用心非常明显:第三十六回描述西天取经历尽磨难仍矢志不移后,巧用中药名称入诗,借喻发挥:“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山棱子,途中催赶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再朝廷”。八句里嵌含了九味草药,总结概述师徒们的志业崇尚。比如“益智”,说的是接受王命西天取经利国利民的信念;“王不留行”指唐太宗亲自为御弟三藏饯行;“三棱子”就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马兜铃正是三藏师徒与白龙马日夜兼程的音容形象;“茯苓”与“防己”“竹沥”等,喻指朝拜如来佛祖的唐僧清净律己,一尘不染,就像新笋竹茎火炙后沥出的纯汁;“茴香”谐音回乡,等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生命至上和坚决守护人民健康的执政理念。我们都要为这个目标加倍努力,积极建言献策,“不待扬鞭自奋蹄”。因为中医是生长在中华大地的“本土”医药,涉及并理当包括汉、藏、蒙、回、苗、彝与新疆等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药理。披阅“四大名著”及文化地理,其故事发生在长江、黄河的中下游,自东南而西域;人杰地灵,统摄华夏,情动炎黄,中外交流,向善求真。我们畅想中医而“神游”,期待对祖国各民族医药积有学养的热心人,都来主动参与,积极奉献;并结合现实,因地制宜,服务抗疫斗争,必能成就一番医养兼擅、文史精进的时代业绩。

    (作者系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

京ICP备06005116